




甯漢豪:灣區專家合作成果 成未來港文物保育與灣區合作楷模
在香港,有140年歷史的魯班先師廟經過約10個月時間完成復修工程,於上周四(10日)獲特區政府刊憲將該廟列為法定古蹟。廟宇有香港罕見的五嶽朝天式山牆,屋脊有栩栩如生的陶塑神像,是次修繕特意邀請粵港澳大灣區的專家和工匠參與,有內地專家表示屋脊有近1,000處破損,修復較重造更考驗技術。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出席該廟奠定法定古蹟暨修繕竣工典禮致辭時表示,今次修繕是粵港澳大灣區專家合作的成果,亦可作為未來香港更多修繕工作、文物保育與大灣區合作的楷模。古物古蹟辦事處下月中開始,將每逢周六舉行免費導賞團,讓巿民了解廟宇的歷史和建築風格。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萬霜靈
位於西環青蓮臺的魯班先師廟,始建於1884年,1928年在原址重建。甯漢豪昨日在典禮上指出,魯班先師廟是香港現存唯一供奉魯班為主神的廟宇,因獨特的歷史價值及非凡的建築特色被列為法定古蹟,該廟設計獨特,蘊藏豐富的嶺南傳統建築風格和藝術,「最矚目其實是它呈梯級形的山牆,外形像刀尖向上的匕首,稱為五嶽朝天,很有氣勢,在香港甚罕見。」除山牆外,廟宇以手工精細的壁畫、灰塑、木雕和陶塑裝飾點綴,當中屋脊的陶塑由石灣著名花脊店均玉店製造。
香港魯班廣悅堂主席鄧智宏介紹,是次修繕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且包含大灣區交流合作、傳統建築工藝傳承,以及公眾教育三大元素,邀請來自大灣區的工匠參與,部分工序要在內地進行,再將建材運到廟宇安裝,最終用上約10個月時間,完成修復屋脊、灰塑、泥塑神像等工程。
屋脊近千處破損 修繕挑戰大
參與修繕的鄧秋凡乃灰塑傳承人,他透露,該廟的灰塑是他曾祖父當年的作品,「經過這麼多年有些損壞,現在通過自己修復覺得很親切。」他今次參與復修,凸顯工匠一脈相承的精神。
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中山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何湛泉指出,修繕的挑戰甚大,今年過年後檢查發現屋脊有近1,000處破損需要復修,最難的一塊有多達10處地方要進行對接油色等工序。
他表示,兩組屋脊運到中山小欖鎮燒製,可節省時間及確保用最原始的材料修繕,而由於高溫燒製的陶塑會收縮12%,要計算收縮程度,而屋脊上的陶塑所用油漆已有百多年歷史,需要確保成品可以達至新舊對接,須用原泥做組合配方、加上植物油的古配方材料,包括礦物、植物及金屬,再用傳統木柴龍窯,以1,250度高溫燒製,技術含量大,形容這是與祖先合作的工程。
甯漢豪致辭時表示,一般非政府建築物的持有人也憂慮升格成為法定古蹟,會影響日後使用,今次持有人樂意升格,故該廟由建議到刊憲成法定古蹟歷時只有約7個月,全靠業主配合加快程序,「再次引證一個建築物能夠升格為法定古蹟,一定不能靠單方面,其實要大家雙向、很有熱心,推動整件事情加快發生。」
升格成法定古蹟 助推廣傳統工藝
鄧智宏表示,升格有助日後推廣傳統建築工藝和魯班文化,並會積極與政府和業界合作,以工作坊等形式拆解魯班廟的構造,以推動工匠文化。
適逢廟宇成立140周年,香港魯班廣悅堂將聯同特區政府及業界,與內地和澳門舉辦三地文化研討會,以及首席優秀工匠魯班選舉等活動,壓軸慶祝活動「再『見』魯班先師廟全港填色·繪畫·攝影比賽」,廣邀全港學生及市民參與。古蹟辦亦將於下月16日起每逢周六向公眾提供免費導賞服務,透過專業導賞員帶領參加者參觀該廟,讓參加者了解廟宇歷史及建築風格。
魯班先師廟導賞服務
日期:逢星期六(公眾假期除外)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3時30分
地點:香港堅尼地城青蓮臺15號魯班先師廟
名額:20人
講解:古物古蹟辦事處導賞員
語言:粵語
費用:全免
報名:是項活動無須預約,名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查詢:2208 4407
辦公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9時30分至下午1時;下午2時至5時30分)
資料來源:香港魯班廣悅堂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