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結基金提15項建議拓中醫服務 融合醫療系統 互通電子健康紀錄
中醫藥在香港疫情期間發揮療效,2023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推動該行業發展。團結香港基金會昨日發表中醫發展的政策倡議報告指出,中醫藥發展仍面對不少樽頸,並提出15項建議,促請特區政府強化中醫系統,以便融合醫療系統。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範圍亦有限,中醫師無權查閱病人使用其他醫療服務的資訊,例如查看化驗結果、放射報告等,故建議擴大中醫師查閱醫健通的權限,讓中醫精準掌握病人病歷,又建議政府成立中醫專家小組,為中醫業界提供專業臨床指引。●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團結香港基金會綜合不同持份者意見,以及參考世界衞生組織的分析框架,昨日發布《促中醫系統發展 助全人照顧實踐》倡議報告,提出六大支柱十五項建議。
報告表示,中醫近年獲社會廣泛認可,2017年至2022年中醫服務於長者醫療券計劃中的交易宗數錄得逾90%升幅,由86.1萬宗升至164.8萬宗,佔比亦從2017年的24.7%顯著升至2022年的39.4%。有關變化反映老年群體對中醫的偏好需求增加。
報告從醫療系統的六大支柱着手,包括管制能力、服務供應、人力資源、醫療融資、信息系統,以及醫療科技和臨床研究,對中醫服務在香港醫療體系進行評估,並提出針對性建議。
設專家組制定臨床指引
在管制能力方面,基金會認為中醫行業組織「焦點不一」,特區政府難以集合各團體建議,報告建議在2025年中醫醫院成立後,在該院架構下成立由學者及中醫師組成的專家小組,基於實證醫學及辨證論治,定期制定及更新針對優勢病種的臨床指引,供政府、中醫醫院以及其他中醫師提供重要參考。報告又建議特區政府購買私營中醫服務,特別是慢性疾病等,推動中醫參與基層醫療服務。
釐清中醫醫院轉介安排
在服務方面,報告建議優化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營運模式。有受訪病人反映,相關中醫診所的電話預約經常受阻,不確定是時段已滿或電話線路問題。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葉文祺表示,上述運營模式已發展逾20年,角色及服務跟發展初期大有不同,政府應從醫、教、研三方面進行優化,包括優化設施及人手配置、建立合理的薪酬和晉升機制、彈性管理資助籌額,引入24小時全自動電話預約系統等,以及建立轉介機制,按病情釐清基層醫療服務和中醫醫院分科服務轉介安排。
在中醫電子化方面,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楊樂思指出,現時僅不足三成中醫師加入《基層醫療指南》,6%中醫師登記醫健通,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範圍亦有限,中醫師無權查閱病人使用其他醫療服務的資訊,有可能因病人口述或手記資料不準確,增加診斷風險,建議參與政府資助項目的中醫師登記醫健通,同時應向中醫師開放影像檢查、化驗室檢驗結果等。「有一些中藥處方是要看病人的肝腎指標,低於某個數值則不能服用,中醫應有權查閱化驗結果。」
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主席兼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昨日發表聲明,表示對中醫行業組織「焦點不一」並不認同,反指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轄下有57個中醫藥界團體,註冊中醫學會有七千多名註冊中醫會員,可廣泛代表業界聲音及利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