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社會對於青年為申請公屋而躺平的現象有不少討論,公屋聯會昨日聯同香港青年會、九龍青年聯席會議及新界聯會公布香港青年住屋期望2024意見調查,指出調查結果顯示約六成受訪青年不會因為要符合申請公屋資格而躺平,顯示「為公屋而躺平」並非主流社會現象。反而,有近九成受訪者希望擁有私人空間;超過六成則表示會優先買私樓或居屋,但無奈私樓售價脫離負擔能力,以及購買資助出售房屋的機會不足。有關團體認為年輕人有置業意願,躺平只是受樓價較高影響,因此建議特區政府落實推行青年未來置業儲蓄計劃,並提供首置免息貸款協助部分年輕人置業,並增加資助房屋項目以及一人申請者的配額比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為了解時下香港青年對住屋的需求及期望,公屋聯會等上述4團體於上月5日至27日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成功訪問了367名18歲至40歲的青年,結果顯示59.1%受訪者不會為符合申請公屋資格而躺平;但同時亦有30.5%受訪者不願升職加薪,為申請公屋而躺平。
對於出現躺平現象,有84.2%受訪者認為是由於現時私人樓宇售價脫離青年負擔能力所致;另有61%受訪者認為由於購買資助出售房屋機會不足而造成,其餘則有逾四成人認為該些躺平者,主要是缺乏競爭力向上流動,以及認為公屋是人生勝利組,日後開支較低。
調查亦顯示置業對青年的重要性,以10分為滿分,受訪青年認為置業重要的中位數值達8分;青年亦希望擁有私人空間及為未來結婚作打算;三成青年認為可負擔購買少於200萬港元的單位;而有兩成人可承擔200萬港元至299萬港元單位。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年輕人只是「被動性躺平」,主要受較高樓價影響,難以置業而造成。若青年能看到公屋以外的其他置業機會,便不會將公屋視為唯一的選擇。
籲落實推行青年置業儲蓄計劃
他認為,只要有適當政策配合,青年能夠負擔樓價,相信大部分人願意自置安樂窩,故建議特區政府落實推行青年未來置業儲蓄計劃,協助青年購買居屋等資助出售房屋外,亦可以考慮購買私人住宅單位,擴闊置業階梯,提供更多首置的機會。另外,他提出研究推出提供首置免息貸款的先導計劃,以500名額及設轉售限制,令青年有更多置業的選擇,可選二手私人樓宇。
房委會自2014年復售居屋後,因應社會環境,不斷加大白表配額,白表與綠表比例從起初的4比6,之後調節至5比5,近期更調整至6比4,白表配額略佔多。不過,綠表公屋租戶除可透過申購居屋外,也可以透過綠置居購買資助房屋單位。
團體倡增一人申請者配額比例
關注青年住屋聯席副召集人張琪騰認為,在持續增加綠置居供應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可進一步增加居屋配額,如白表與綠表的比例增至7比3,以及增加一人申請者配額比例,適量增加青年的居屋配額比例至不少於兩成,讓資助出售房屋的階梯更能針對不同人士的置業需要。
除資助出售房屋外,他並建議政府考慮在購買私人住宅單位上,提供誘因針對「家有初生」的家庭,如有3歲或以下的初生嬰兒家庭,以及年滿18歲至45歲的青年,在購買住宅單位時,可獲寬減從價印花稅,如寬減約一半應繳的稅款,以鼓勵生育的同時,也可減輕青年人首置開支。
青年若置業會選擇單位類型(可選擇多項)
居住類型 百分比
私人住宅 67%
居屋 63.8%
未補價居屋/公屋 33%
綠置居 34.9%
不考慮置業 6%
其他 2.5%
青年認為目前可負擔的住宅樓價
樓價 有效百分比
少於200萬元 33%
200萬元至299萬元 20.4%
300萬元至399萬元 17.7%
400萬元至499萬元 8.4%
500萬元以上 7.6%
不考慮置業 12.8%
註:百分比經四捨五入後,總和未必是100 資料來源:公屋聯會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