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開板五年來,上市公司數已擴容至573家,成為科技創新企業一大重要融資平台。
●得益於資本市場的支持,諾誠健華將資金投向更有競爭力的產品管線,不斷加速全球臨床試驗開發。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的「智慧知產貸」,將企業知識產權、研發能力和水平等視為增信的重要因子,讓企業「不再等貸」。圖為該行今年8月27日揭牌「科技金融中心(張江)」。

破解科企融資難 專家倡建專屬授信評價體系和模型

針對科技企業融資時面臨的缺少抵質押物、現金流不足、輕資產及估值難評估等問題,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系統性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賦能高質量發展及中國式現代化,「五篇大文章」被寫入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重申「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四天後人民銀行、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明確科技金融實施路徑。隨着相關舉措的落地,掣肘科技企業融資的難題正逐步被破解,企業技術、知識產權等「軟實力」漸成為銀行授信時看重的「硬資產」。●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倪巍晨 上海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上海聯和東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聯和東海)是一家研發人員佔比超四成,專注於國產計算機系統及信息技術的創新型研發生產企業。作為上海市級「專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業,聯和東海年初中標當地部分三甲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ICU)改造專案。

得到訂單原是好事,但聯和東海的高層卻犯了難。該公司負責人透露,ICU改造專案須一次性採購近三千台一體機,新訂單打亂了公司的資金使用計劃,甚至相關芯片、主板等採購資金亦無着落。更何況從接單生產、交付驗收,直至尾款付清,整體資金回籠周期需要半年乃至一年以上。

傳統信貸評估 科企並不適用

要按約完成訂單,信貸支持必不可少,但新的問題出現了……作為科技企業,聯和東海的辦公場地、生產工廠等均為租賃,輕資產企業要得到銀行授信,難度可想而知。事實上,出於信貸風險控制考慮,銀行傳統授信評價多看重企業資產、信用紀錄等,信貸資金也更願意投向大型企業。

傳統信貸評估框架對具有輕資產、研發周期長、發展前景不確定特點的科技企業並不適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鄧宇坦言,科技企業的風險評級、抵質押物、信貸模式通常具有顯著差異,傳統信貸工具和品種相對單一,圍繞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抵質押管理、信貸品種創新和應用的覆蓋面尚有不足,難以匹配科技中小企的融資需求。

推創新積分制 助小微企融資

正當聯和東海為難之際,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一款名為「智慧知產貸」的純信用貸產品,為該公司提供了1,1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信貸資金,讓企業「不再等貸」。

交銀方面介紹,今年3月29日推出的「智慧知產貸」,專為科技小微企量身定製,兼具「在線申請、自動審批、隨借隨還、利率優惠」等特點,企業僅憑純信用最高可獲2,000萬元貸款,授信期可達三年。該產品運用大數據模型,打破授信時「看抵押、看現金、看資產」等定式,轉而關注工信部、科技部認定的科技企業,將企業知識產權、研發能力和水平等視為企業增信的重要因子。

交通銀行業務總監、上海市分行行長涂宏表示,科技金融是交銀「十四五」期間着力打造的業務特色和重要戰略方向,「我們會堅決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硬科技』領域聚集」。他透露,下階段將推動建立健全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高度適配的金融服務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人民銀行4月7日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其中,1,000億元額度用於支持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首次貸款。此外,人民銀行、科技部還依託「創新積分制」評價,遴選了首批近7,000家符合條件的企業,向21家全國性銀行推送;第二批32萬餘家企業評價工作亦在加速推進中。與之對應的是,今年以來,國有大行紛紛在總行層面成立科技金融中心,有的更在內地科技創新較活躍地區組建科技金融中心和特色支行。

「智慧知產貸」產品僅是「科技金融」大文章中的一小段縮影。隨着更多科技金融舉措的落地,以及創新科技金融產品的推出,科技企業融資便利性大幅提升。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15.3萬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佔比均超四成;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餘額2,340億元,同比增長38%。

風險識別監測 有待加大力度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方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及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建議,進一步完善銀行業對科技企業的評價體系,通過對科創能力、成果轉化潛力等的有效評估,為金融支持科技發展提供精準依據和指引。同時,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專業的科技企業信用評價模型,針對性推出更多的創新產品與服務。此外,充分運用創新技術賦能,加大對科技企業的風險識別和監測力度,提高風險防控及時和有效性,建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分擔體系,探索政府對創業企業增信和風險補償機制。

數讀科技金融

●過去五年,科技型企業貸款年均增速20%,是貸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

●過去五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貸款年均增速分別為25%和18%,均遠超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過去五年,發行科技型企業相關債券累計8,600億元

●2022年,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帶動銀行發放相關貸款近2萬億元

●2024年,新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科技創新金融政策工具更趨完善和精準

●截至今年7月19日收盤,科創板培育了573家「硬科技」上市公司,總市值5.36萬億元,IPO融資總額9,108億元

七部門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工作要點

●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全面加強金融服務專業能力建設,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構建科技金融專屬組織架構和風控機制,完善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內部制度

●科技企發債融資:

建立科技型企業債券發行綠色通道,從融資對接、增信、評級等方面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債融資

●科技企上市融資:

強化股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等服務科技創新功能,加強對科技型企業跨境融資的政策支持

●支持中小科技企:

將中小科技企業作為支持重點,完善適應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貸、保險產品,深入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豐富創業投資基金資金來源和退出渠道

●科技金融生態圈打造:

鼓勵各地組建科技金融聯盟,支持各類金融機構、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等交流合作,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

●科技金融基礎制度建設:

優化激勵引導政策體系,完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專項金融債券等政策工具,建立科技金融服務效果評估機制,充分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

●科技金融機制建設:

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標準體系和統計制度,完善常態化投融資對接、信息共享、創新試點、風險分擔和防控等配套機制,增強金融支持精準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