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骨質疏鬆症是常見的骨骼疾病,但此症不容易發現,不少患者直至出現脆性骨折才警覺。為了找出潛在骨質疏鬆症患者,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聯同二十多個跨專科醫學組織及社福機構於今年推行大型「積骨防鬆COSA骨質疏鬆社區篩查計劃」,截至8月已發現約1,600名長者屬高風險人士,需轉介醫生跟進。調查並發現不少受訪長者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不足,建議應加強公眾教育、多鼓勵長者接受骨質疏鬆症檢查,並宜強化長者中心、地區康健中心及社區藥房的角色,讓患者持續得到護理及跟進。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利用嶄新華人骨質疏鬆篩查問卷(COSA),為50歲或以上的長者進行骨質疏鬆症篩檢及教育工作。計劃發起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張正龍昨日分享指,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篩查的5,000多名合資格長者中,有接近三成、約1,600名長者屬高風險人士,需要轉介予醫生跟進並進行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DXA)的檢查,以便確診及安排治療方案。
僅24%受訪者知骨質疏鬆無病徵
計劃同時調查長者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發現只有24%受訪長者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不具病徵的,近半人誤以為膝痛是骨質疏鬆症的症狀之一,逾半受訪人士沒有進行任何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篩檢。
張正龍表示,調查顯示香港長者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不足,亦甚少人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但其實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可預防、可診斷、可治療的疾病,可透過早期的骨質疏鬆症風險評估及早預防和治療,增加骨質密度,並減低骨折的風險。」
他總結可三管齊下改善情況,包括在社區加強有關骨質疏鬆症及脆性骨折的公眾教育,廣泛使用COSA作為骨質疏鬆症評估,例如成為長者中心、地區康健中心及社區藥房的常規醫療服務,並宜加強家庭醫生治理骨質疏鬆症的培訓,以及建立「共付模式」,減輕向私營醫療機構求診者的財政壓力,讓患者盡快得到適切治療,避免因脆性骨折所帶來更大的健康及經濟負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