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節省人工,餐廳許多工作宋羅孟君都親力親為。圖為她在水吧出餐。
●宋羅孟君與女兒宋萃媛。
●宋羅孟君在餐廳前台工作。

愛在喜樂 心燈不滅

在長沙灣工業區的一隅,有一家特別的茶餐廳,它不僅提供地道的港式美食,還特別聘用了多位在智力或學習上有障礙的員工。多年來,「喜樂餐飲·教室」為他們營造了一個能夠自力更生的環境,令他們能夠獲得工作機會與職業培訓,並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喜樂」不僅是餐廳,也是教室,而打造這一溫馨空間、悉心培養他們的宋羅孟君,最初的願望是為自己的女兒點亮一盞燈。 文:王約

訪問當天下午,記者走進長沙灣工業區的「喜樂餐飲·教室」。大家都稱「宋太」的店主宋羅孟君,熱情地喚員工來招待記者入座。員工先是將兩個空杯放在桌上,稍後似乎意識到什麼,又將杯子拿回水吧準備飲品。

「水吧的工作確實複雜,飲品種類千變萬化,他們有時會忘記工序。」宋太笑着在記者對面落座,開始講述她與這些特殊員工的故事。

發現女兒能力有限

故事要從一個特殊的孩子講起。1987年,宋太的女兒宋萃媛呱呱落地。然而,不幸的是,丈夫在女兒半歲時因肝癌去世,宋太獨自撫養女兒長大。隨着女兒的成長,宋太注意到她能力的發育似乎比同齡孩子慢一些,到了十多歲,女兒被診斷出患有輕度智力障礙和自閉症。

智力障礙的孩子通常會進入特殊學校學習,除了常規課程,學校還會培養他們的技能,幫助他們獲得實用的能力,為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2009年,宋萃媛完成了特殊學校的學業,但卻找不到工作,在家待業了兩年。「她才二十歲,難道一輩子就這樣下去?」宋太不願看到女兒的年華虛度,於是賣了樓,開起茶餐廳,教女兒出餐、清潔、接待、洗碗等技能,讓女兒的生活充實和忙碌起來,也為其他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一條出路。

但理想與現實往往難以兩全,宋太的探索之路,也坎坷重重。「那時店面好小,我對商業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怎麼去經營,就不停地虧本。」2011年,餐廳在土瓜灣開業,最初聘請了一些普通員工來管理廚房,但他們缺乏包容和耐心,甚至將虧損歸咎於其他智力或學習上有障礙的員工。於是,宋太果斷辭退了這些員工,親自負責後廚,並把餐廳搬到長沙灣,希望能夠重新開始。宋太每天都會在清晨七點前到店準備早餐,並在夜晚收工後去市場買菜,因為晚上的菜價更便宜,她用這種樸素的方式節省任何一點成本。

然而,生意依然沒有起色,到了2016年,宋太不得不將店面轉讓。餐廳兩度被迫結業,宋太也曾感到沮喪和氣餒,但看到一班特殊員工積極地對待來之不易的工作,她重新找到了動力。「如果我放棄了,他們怎麼辦呢?我告訴自己,要堅持,否則他們沒有工作。」

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2017年,宋太成功申請到社會福利署的資助,將餐廳轉型為社會企業,她的故事也被媒體發掘,餐廳逐漸在社區內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現在我們中午的座位總是會坐滿,客人不僅僅是出於愛心,也是因為認可我們的產品。」談及今天的成功,宋太的眼中閃爍着自豪的光芒。

見證員工巨大進步

宋太開設「喜樂」的初衷不僅是為了女兒,也是為了給像女兒一樣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們一份工作。如今,餐廳除了已僱傭的特殊員工外,還會接受特殊學校的孩子們來實習。

「這些孩子都是我自己去教,有時可能需要重複教一次、兩次、十次。」宋太溫柔地解釋,特殊員工的學習速度通常較慢,教授技能需要耐心,「雖然他們沒有普通人那麼厲害,但他們有着渴望好好生活的心,我可以看到他們好努力地去工作。而且,教他們這些餐廳工作的技能,比如煮東西吃啊,清潔啊,都可以用於生活中照顧他們自己。」

談及員工的成長,宋太首先想到的是老員工「大師兄」,他自2011年餐廳開業之初便加入了這個大家庭。起初,有着輕度至中度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的他,連基本的進食都需要母親餵食,更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在「喜樂」,宋太手把手地教「大師兄」掌握各種餐廳工作技能,還有許多簡單的菜式。如今,他不僅能夠生活自理,甚至還能照顧因病而需要坐輪椅的父親。

「他每天都會在群組裏分享煮出來的菜,很厲害!」宋太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員工群組裏的聊天記錄,「你看,這是他做的蒸水蛋,煎魚餅,他做的菜越來越多……

「現在,他身體不適或者需要去社會福利署時,都會主動向我請假。你能想像嗎?他以前連自己的名字都說不清楚呀。」宋太感慨地說。如今,「大師兄」不僅能夠獨立與社會溝通,還能處理包括銀行事務在內的許多日常事務。「慢慢的,他們不僅可以工作,還可以解決家裏的問題。」宋太的語氣充滿了驕傲和欣慰。

宋太希望通過「喜樂」鋪出的道路,讓社會能包容和接納這些孩子,她的願望得到了回應。「我們在這個社區十年了,很多老顧客也陪了我們十年。有些顧客旅遊回來會帶小禮物給他們,夏天的時候,也會買雪糕給他們,他們都好開心。」來到「喜樂」的顧客大多體諒特殊員工的能力有限,已經十分盡力,即使員工出錯,顧客也十分包容。「其實我們已經非常幸運。」餐廳一路走來有許多善良勤懇的同路人作伴,對於「喜樂」的今天,宋太常常心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