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深圳橫崗工廠與工人合影。
● 上世紀九十年代新興集團在龍崗工廠。
●如今在深圳坪地現代化的工廠。
●戴愛國表示,自己見證了深圳速度,包括互聯網和電商高速發展、物流便捷付運,廣深港高鐵和深圳新機場等開通。
●楊自然表示,十分感恩改革開放給廣大港商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港企國橋集團在深圳觀瀾廠房。

深圳港商話當年 製造業由開荒再闖高峰

新中國成立75周年,深圳於1980年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這個嶄新城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在這40多年間,大批港資企業到深圳投資興業,成為內地由農業國走向製造業大國,再邁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香港文匯報邀來3位深圳港商話當年,他們有從做最初「三來一補」,做當年內地製造業的「開荒牛」,成功賺到「第一桶金」,再到如今邁向環保高效及智能化生產,其間還見證了深港兩地日漸交通便利、疫情時期互相幫扶民心相通的兩地同胞情誼,以及昔日農田崛起一幢幢現代化高樓大廈的「深圳速度」。今時今日這批企業也在不斷升級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國家齊向高質量發展。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塑料包裝企業 生產自動化 效率提升30%

新中國成立75周年,數十年來在大灣區拚搏發展的港商十分欣慰和感嘆,是國家的發展給他們帶來了難得的機會。從事塑料包裝的港商新興集團董事長何廣健,對於國家這些年的長足發展深有感觸,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後,他的公司也迎來爆發式增長,2010年業務收入達到2億元人民幣的高峰。此後公司十多年來響應國家新型工業化的號召,不斷轉型升級和發展自動化,員工雖然減少,但效率卻大幅提升30%。

談起到內地發展,乘上改革開放高速快車時,何廣健向記者娓娓道來:早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看好內地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租金,大量港商北上珠三角,通過「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獲得快速發展,他也加入北拓大潮之中。「1991年來深圳尋找廠房,第二年在深圳橫崗設廠,生產塑膠包裝袋,當時是僅有20多名工人的小廠,給周邊出口工廠做配套。」

打車到廠房 3個小時縮至半小時

回憶初到內地發展情況,何廣健感嘆:「當時交通很差,很落後,從羅湖口岸至橫崗很多路是坑坑窪窪的,路上經常堵車,有時路上要堵一兩小時,並且還要經過布吉或者沙灣二線海關,需要排長隊才能過關。即使從羅湖口岸打車,也要兩三個小時,出租車經常打不到,只得打黑的,沒有打錶,講價也要100多元人民幣。」

內地數十年改革開放政策帶來高速發展和巨變。如今從羅湖口岸至橫崗時間僅需半小時,僅為以前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當時最令人頭痛的是繁忙的生產經常會因電力供應不足而出現停電,工廠只得自備柴油發電機,如今深圳電力供應十分充足。公司亦因海外訂單增長強勁。

還令何廣健記憶猶新的是,當時內地剛發展,經濟比較落後,他給一些員工帶一些香港好吃的點心和水果,員工吃得十分開心,並委託他購買代購一些香港產品如榮華月餅、美心餅乾,他們當作高檔禮物將其寄回給老家親朋好友品嘗。

加入世貿 訂單爆升大擴廠房

中國入世,何廣健的業務也迎來大發展,「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公司業務迎來轉折點,來自美國、歐洲、日本和澳洲等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業務出現爆發式增長,公司於2003年前往龍崗坪地購買土地建廠,工廠面積也從以前的3,000平米大幅擴展到1.5萬平米,增長了4倍,2010年員工達到600人,是18年前的30倍,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人民幣。」何廣健十分感恩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和加入世貿。

月有陰晴圓缺,公司的業務發展也有高峰低谷,何廣健公司同樣遇到這樣的發展瓶頸。由於內地不斷限制加工貿易和廣東省推出的騰龍換鳥政策,加上近十年來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大額關稅,大量大灣區企業遷到東南亞如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等,他們低成本競爭令到何廣健公司的業務不斷下滑。不過,內地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工業化也帶來大量利好,其公司多年來投入數百萬元推動加快設備更新和智能化、自動化,產品朝環保方面改進,增加可以循環的原料,提高環保認可性。公司員工目前雖然只有八九十人,但相當於以前200人的產量,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提升了競爭力,並得以維持穩定發展。

「數十年來,內地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深圳交通十分便捷,高速公路、地鐵快速發展,無論是地鐵、公交和開車出行均相當方便。政府部門服務有很大進步,辦理業務相當方便和高效,如稅務、海關和工商部門等均實現了信息化,用電腦甚至手機便可以快速處理相關業務,不用像九十年代需要排長隊,因此為企業節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何廣健感嘆道。

紅木傢具企業 產銷見證「深圳速度」轉攻內銷+電商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從事紅木傢具設計和生產的港商、深圳友聯工藝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愛國,也是「深圳速度」的見證者。近十年來,內地互聯網和電商高速發展、物流便捷付運,為公司業務發展帶來了利好。而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和新的深圳機場航站樓等令他回港和商務出行更便捷。

戴愛國的公司業務收入在2013年達到銷售頂峰,達到三億至四億元人民幣,此後由於海外激烈競爭和美國加徵關稅等影響,業務也大受挑戰,為此,他積極推動內銷轉型。近十年來內地消費持續升級,公司紅木傢具設計也與時俱進,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傢具設計當中,並把西方的實用功能也融入其中,如今的傢具注重智能化和自動化,既要好看又要實用。

設計與時並進 結合智能化

「以前紅木沙發沒有軟靠墊,都是硬邦邦的,經過設計師改良,現在有柔軟的座墊和靠墊,令人更加舒適,更貼近人性化。」此外,公司還將智能化和LED燈融入紅木傢具設計,包括展示櫃、電動智能煮茶傢具等。由於高房價許多人生活方式也出現了改變,房子越來越小,公司傢具設計因應這一變化,將茶室和餐廳等融合在傢具設計中,令傢具具有複合的使用功能。時代變遷,也提供了新的市場需求和業務機遇。

多年來戴愛國大力開拓內銷獲得了成效,現在業務以內銷為主,在全國廣泛開設加盟店,包括在北京、上海、西安、廈門、福州等城市設有100多家專賣店。公司加強傢具工藝與造型,傳承古代的製作方法和技藝,如今的紅木沙發便宜的需要上萬元人民幣,高價的十幾萬元,一套集多功能的桌椅價格數十萬元甚至更高,仍受到一些富裕家庭青睞。

電商團隊銷售強 佔內銷1/3

隨着近十年來互聯網和電商的快速發展,戴愛國也從以前大量開拓實體店,轉向電商,數年來,他成立了6個人的電商團隊,通過自媒體做宣傳和產品介紹,更準確地獲得了許多客戶,效率比實體店更高,現在電商助力零售較以往增加了30%,來自電商和自媒體銷售約佔總內銷的三分之一。現在工廠生產推行精益化管理,並準備做自己的電商網絡平台,擬明年推出,屆時將可以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銷售。

如今,內地應用軟件、服務軟件和財務軟件等十分先進,ERP系統令到公司財務更簡單方便高效。內地高速發展的電商帶動物流服務與時俱進,令企業運營效率更高。十年前戴愛國公司生產 的傢具付運都是自己找車送給客戶,因為數量多體積大,感到十分頭疼,現在一個電話物流公司就有人上門取件,只需付運費即可,十分便捷高效。

談到近十年來見證深圳速度時,戴愛國認為,廣深港高鐵開通後,自己回香港經常坐高鐵,十多分鐘已到達香港。而深圳機場新的航站樓和地鐵11號線的開通也方便商務出行,地鐵4號線延長線到觀瀾牛湖,直達福田口岸,自己返港也很方便。

無紡布生產商 抗疫時期優先供應深圳

談起新中國成立75周年時,港商國橋集團董事長楊自然也深深地感嘆:「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改革開放,也沒有廣大港商的發展機遇,因此內心裏十分感謝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讓中國人在世界上站起來。」

楊自然早在1992年北上深圳觀瀾租工廠,「因為乘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我工廠生產醫療用的無紡布,當時工廠僅2,000多平米,員工60人,大量產品出口海外,5年後公司在觀瀾購地自建廠房,廠房面積高達1.8萬平米,是剛開始發展的9倍,2000至2005年進入業務高峰,尤其是2003年「沙士」,公司業務十分紅火,產品出口歐洲、日本和韓國等,成為行業的領先梯隊,當時員工有500至600人,產值上億元。2007年公司再度在觀瀾自購土地,廠房面積達到2.6萬平米,是剛開始建廠的13倍之多。公司還遠赴江西南昌和進賢投資設廠,彌補深圳工廠的產能不足。

親歷變遷 農村變成工業園

談起30多年前從羅湖口岸到觀瀾時,楊自然慨嘆,打的過來要花2個多小時,經常要繞行丹竹頭,因為布吉關那裏很塞車,現在交通非常順暢,從皇崗口岸開車過來僅需要半個小時,時間大幅縮短了一個半小時,因此感覺道路交通變化非常大。剛開始來觀瀾時是荒野一片,沒有什麼企業,環境也不好,又老又舊,2000年已經到處都是企業,從農村變成許多工業園,但環境差空氣污染厲害。經過二十多年的治理,現在觀瀾環保進步很大 ,空氣好了水也綠,觀瀾河變清了。以前樹葉上滿是灰塵,現在沒有污染了,都是綠色了。

讓楊自然意想不到的是,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公司再度迎來業務輝煌,當時無紡布、口罩和熔噴布需求強烈,公司加大投資,大量業務供不應求,為了保障深圳市抗疫,公司生產的許多產品優先供應當地,儘管業務遭受了不少損失也在所不惜,為深圳抗疫作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