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國春:嫦娥六號探月成功證國家科學技術獲重要進展
【編者按】 科教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以來,科技實力持續提升,國際地位日益凸顯。香港科研人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單見證着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進程,也以不同形式置身其中,為國家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文匯報今日起刊出系列專訪,多名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頂尖香港科學家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分享這些年來國家科技的主要突破和成就,並深入探討香港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獨特角色,以及如何把握「一國兩制」下的機遇,助力國家科技譜寫新篇章。
國家近年朝着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奮勇前進,當中航天科技的進展和成就更是舉世矚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講座教授趙國春今年5月獲邀前往海南文昌觀看嫦娥六號任務發射,對國家航天科技發展深有感觸。他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即使國家在深空探測的起步較西方國家晚,但近年已展現出迎頭趕上的勢頭,嫦娥六號成功開創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正是國家在科學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的一項標誌。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隨着國家近年積極推動基礎科學研究,他相信國家未來必定可在科學原創、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方面發揮更大影響力;香港的科學家們更可從中發揮作用,為國家的科學進步作出貢獻。●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趙國春在今年Research.com發布的世界頂尖科學家排名中,位列地球科學領域世界第八、中國第一。事實上其研究路上一直獲得國家的眷顧,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海外傑出青年基金,他也是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Pangea的東亞重建」的首席科學家、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華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與Columbia超大陸形成」的第一完成人,2019年更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向專門研究前寒武地質學、變質岩石學和構造地質學的他,近年為了研究早期地球動力學體制與大陸起源與演化,一方面積極推動「前板塊構造與大陸起源」項目,為解決重大科學問題作出貢獻。
另一方面,由於行星對比是研究早期地球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他也參與到行星科學研究中,對國家於航天科技取得的成就深有感受。
國家航天工程與美並駕齊驅
「國家的深空探測在2004年才起步,剛好是20年前,但是今年已經可以去月背取樣。在西方國家看來,我們起步較晚,但大有迎頭趕上的勢頭。」趙國春如數家珍地分享國家過去實現了包括載人航天、太空站建設等多項重要里程,未來有2025年前後開展小行星探測、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採樣返回等各項計劃,均是重要進展的標誌。
趙國春認為,目前國家在航天工程方面,跟美國至少已是並駕齊驅,但當中更多是技術上進步,不代表在科學上已經取得很大進展。「內地一些老航天科學家、工程師也常跟我們說,現在已經可以把這些航天器放到其他星球,但取得樣品後做些什麼?可以解決哪些重大的科學問題?這還需要更多科學家參與進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自滿或驕傲。」
要成科技強國 必產原創成果
他解釋,科技包含科學和技術,國家在過去數十年確實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更多是應用別人科學原理的技術創新。在科學原創,也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理論來供他人經營,這方面仍有一些差距。同樣情況適用於趙國春的「老本行」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分很多學科,如果說地球化學、古生物學,不論是哪個國家都會對我們豎起拇指,絕對在世界前列。」不過,談到一些構造學,尤其涉及科學原理、科學理論方面,相對還是有些欠缺。
他認為,若要真正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必須產出更多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只靠技術發展是走不遠的,只會永遠落後於別人。」所幸國家早已深明關鍵所在,近年大力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確實我們還未達到全面超越這種程度,但現在已有一部分學科取得領先,積累也很足夠了。
西方國家近年對基礎科學的經費逐漸削減,而我們國家一直強調加強科學中心的建設,這正是最有利的條件。我個人認為,未來(全面超越)是完全有可能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