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熱門新興產業。圖為廣州一家無人機企業應用場景。
●深圳市北科瑞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軼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單肖文
●20日,廣東海歸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暨「海歸匯智 報國建功」主題活動在廣州舉行。

從舊金山到廣州,海歸精英正在大灣區創造未來。20日,廣東海歸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暨「海歸匯智 報國建功」主題活動在廣州舉行,吸引了400多位海歸人才參加。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熱門新興產業,現場來自歐美海歸的企業家、科研人員等,探討其技術領域在大灣區的機遇。「AI技術需要賦能到具體行業,大灣區擁有龐大的產業鏈,這裏適合想幹事、有志向的人。」廣東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市北科瑞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軼博士告訴香港文匯報,大灣區對全球有志之士吸引力很大。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

劉軼博士的職業生涯橫跨學術和創業,在美國留學歸來後,他曾在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然而,發表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後,他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在深圳創業創立了北科瑞聲,這是一家語音領域的AI公司。

產業鏈優勢明顯 政策加持發展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將自己的技術產業化。」劉軼認為,對於AI技術的產業化來說,大灣區的優勢在於其產業鏈的完整性,無論是數字經濟,還是傳統優勢產業,這裏的產業門類齊全,是全球少見的產業集群。他認為,AI必須扎根於具體行業,才能提升效率。對於想將AI技術應用落地研究者來說,灣區的產業鏈優勢非常有吸引力。

「事實上,我們公司裏就有一位美籍的員工,他們被這裏的產業環境和發展潛力所吸引。」不僅如此,劉軼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公司高管團隊有一半來自香港。他笑言:「無論是深圳還是大灣區其他城市,信息傳遞得非常明確,只要你有夢想就可以去幹。」劉軼尤其看好深圳前海、河套等創新前沿地區的政策優勢。「這裏有很多『先行先試』的政策,這種開放的氛圍是其他地區很難擁有的。」劉軼公司的總部設在深圳,去年亦在香港科技園建立了分公司。「香港公司主要負責引進高層次海外人才,擴展海外業務,比如語音音頻領域的多語種AI技術,不論是東南亞還是中東地區的市場開發,都會在香港進行。」

高效市場環境 加速技術進步

在大灣區,人工智能已經應用到各個行業。其中,最為矚目的要數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速度。「國內人口密集、道路資源有限,車輛的行駛往往面臨激烈的競爭,迫使自動駕駛技術不斷提升應對能力。」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楊慶雄認為,在內地城市,汽車每天遇到的行人、自行車和電動車的數量遠超美國硅谷,使得交通環境更加複雜,反過來也加速了技術的進步。這種高效的市場環境幫助中國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趕超美國同行。

楊慶雄認為,在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的過程中,安全性是最為關鍵的因素。「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是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努力的結果。」他指出,自動駕駛對於軟硬件系統的穩定性要求特別高,大灣區產業鏈完善,能保障整個系統的協同運作,讓自動駕駛技術走得更遠。

產業配套完整 滿足科研需求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在大灣區開闢了一片天。來自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高等研究院的特聘教授單肖文,此前曾長期在海外工作,如今已經回流到大灣區的城市珠海主持無人機項目的研究。

從做飛機到做無人機,單肖文認為當中有着不同的自豪感。「做大飛機,一個產品周期就是十幾年,產品沒有那麼多迭代機會。在這樣的大項目中,個人的貢獻是很微小的,可能是兩萬分之一。而做一個小的無人機,其技術難度並不低於大飛機。小型無人機的產品迭代周期是以周為單位的,一有新技術馬上改進,我們可以看着每一代產品的升級,這種緊張感和成就感又是大飛機所不能提供的。」單肖文來到大灣區工作後,對這邊產業鏈的完備印象深刻。「大灣區在無人機領域的供應鏈,可能是全中國或者全世界最好的,特別適合做創新性開發。」他說,在供職的學校裏,亦有來自法國的研究員。「很多外籍研究員是憑着對行業的熱愛而來的。」

「我們的無人機開發,部分材料是3D打印出來的,然後加上周圍的產業配套完整,需要採購什麼零件,打個電話下午就送來了。」單肖文讚賞稱,在粵港澳大灣區開車能到的範圍之內,基本上都能夠找到想需要的供應商。他有認識在美國的朋友,每當需要用到部分無人機配件,都是從網上下單,買的來自深圳發貨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