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雯(左)表示香港薪酬福利較佳,且工作沒有年齡限制,故申請來港任職。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啟業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啟業)連鎖家品店日本城受惠於特區政府去年推出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輸入內地勞工紓解人手不足困境,至今已有70名外勞在旗下分店效力。日本城所屬的國際家居零售有限公司高級總監—門巿營運陳松業指出,疫後巿民北上消費蔚然成風,對零售業界雖帶來影響,惟店舖人手流動性高,輸入勞工後仍出現一腳踢的「一人店」問題,故仍會按需要從內地招募外勞。由於分店人手常有變動,向特區政府勞工處反映後獲優化安排,輸入的勞工由以往只綁定一間店舖任職,改為綁定三間分店,以便僱主靈活調配人力資源。

特區政府去年9月接受零售業等多個行業輸入勞工的申請,日本城首批外勞今年4月抵港投入服務。陳松業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指出,集團旗下有300間日本城店舖,當中70名外勞在60多間分店服務,仍有十多名已獲批的外勞等候來港。

他強調,外勞有效紓緩人手不足的問題,「過去兩年已提升本地員工薪酬福利,如假期由每月4天增至6天,但仍未能解決人手荒,(輸入外勞)肯定有正面作用,過去很多同事指工作壓力大,工作量高,難以同時應對顧客查詢、收錢、上貨等。」

指登廣告一個月無人見工

陳松業直言,過去三四年請人難,「登廣告一個月都無人見工,本地員工有很大怨言,經常問何時有人補充,再這樣就辭職,做到腰痠骨痛。」

該公司輸入的勞工首要條件是懂廣東話,僱主亦為新入職人員安排培訓,外勞在工作上和日常生活上也有不同的團隊協助,在舊員工帶領和支援下,最快兩周便適應在港的工作。

陳松業強調,聘用外勞的成本不低,除薪酬不能低於本地員工的工資中位數外,還有很多開支,如在全港各地租用10個單位作為員工宿舍,每間約安置6人至8人,雖可扣除每名外勞10%薪酬作住宿費,但未必夠抵消租金,且要提供電磁爐、雪櫃、冷氣等家電,有不少隱形開支,故聘用外勞根本不會節省成本。

改綁定三分店 人手靈活調配

縱使已聘用外勞,一腳踢的「一人店」仍存在,「因為人手流動性大,尤其零售業工作繁忙,一些因辛勞而離開,且業界普遍不夠人手,部分亦被其他店舖挖走,要補充人手。」

不過,以往申請輸入的勞工要綁定一間分店,不能調派到別的分店,由申請至入職往往需時半年,有分店突然欠缺人手,輸入的勞工又未能即時調配到有關分店,故該公司向勞工處反映,目前已獲優化,「目前可綁定三間店舖,但也只限三間,起碼靈活點,如果彈性再大些,安排上會更容易。」

對不少港人北上消費,他承認對零售業確有影響,尤其鄰近邊境的北區較多巿民北上,但本地店舖仍有優勢,包括可現場揀選貨物,即時購買等。由於本地員工流動性高,該公司仍有增聘人手的實際需要,倘有空缺會優先招聘本地員工,成效不佳才申請輸入外勞。

讚在港打工無年齡限制

來自江門巿的陳淑雯是今年4月首批入職日本城的外勞,現於灣仔分店工作。她形容香港打工的優勢除了薪金及福利較佳外,亦沒有年齡限制,「內地有些行業,30歲左右就難受聘。」現年35歲的她為求有職業發展,跨境來港工作,每周放假也會回江門,與丈夫和2歲幼女團聚。

陳淑雯在內地曾先後做文職工作及曾到澳門從事服裝銷售,對香港印象是節奏急速,講求效率,「理貨亦有很多東西要記,除不同貨品擺放的貨架外,亦要記下不同商品的功能等。」

她表示本地同事十分熱心,在對方耐心教導下,她只花兩個星期已適應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