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建議港車北上的車主一併購買商業險產品。左為陳建年,右為黃鳳嫻。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明)愈來愈多駕駛人士申請港車北上自駕遊,消委會檢視12間提供內地強制性附加險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交強險)及選擇性附加險車輛商業保險(商業險)的本地保險公司資料,發現各公司的交強險責任賠償額雖均為內地最低法定要求的20萬元人民幣,惟年度保費最多相差近四成。由於交強險賠償額未必足以應付交通事故引致的賠償責任,故建議考慮額外購買「商業險— 第三者責任」以加強保障,但內地「第三者責任」保險不涵蓋承保車輛上乘客,駕駛者若希望為自己及乘客增添保障,則應加購「商業險—車上人員責任」。

駕駛人士獲發內地牌照前,須購買交強險,而在等效先認政策下,申請人可在其車輛的香港法定汽車保險保單有效期內,添加等同內地交強險的等效先認保單,無須分開購買兩地保單。

消委會抽取12間承保等效先認保險的公司調查,發現各公司的交強險保障範圍均無差別,包括導致他人遭受人身傷殘或死亡(最高賠償額18萬元人民幣)、醫療費用(最高賠償1.8萬元人民幣)及引致他人財產損失(最高賠償2,000元人民幣),但保費有差異。交強險一般按車輛連司機在內座位數目,分6座以下及6座至8座收費。撇除一間沒有在官網列出交強險的公司,其餘11間6座以下車輛交強險年度保費由832元至1,159元,6座至8座則由963元至1,342元,保費均相差近四成。

籲購第三者與車中人責任保險

消委會建議一併購買商業險產品,包括「第三者責任」及「車上人員責任」以加強保障,12間公司「商業險—第三者責任」產品保額介乎100萬至1,000萬元人民幣,各公司保費差異略較交強險明顯,保費差異均逾六成,而「商業險—車上人員責任」保險產品按座位收費,最普遍保障額為每位1萬元人民幣,只有一間提供保額達每位20萬元人民幣。

消委會期望業界、監管機構及政府部門能加快優化現有的等效先認保險產品,並積極考慮開拓更多元化、保額更高的車保,為期望購買更高保障的消費者提供合適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