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羈騎士》(The Bikeriders)這部電影成功地捕捉了電單車文化在美國的獨特魅力,成為自由與叛逆的象徵。影片不僅展現了刺激的騎行場面,也深入探討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不法電單車俱樂部文化的演變。
奧斯汀畢拿(Austin Butler)在片中的表現尤為出色,他以低調的魅力和悲愴的情感,成功塑造了一個層次豐富的角色。從開頭到結尾,他的演技無縫連接,令人完全信服。此外,湯哈迪(Tom Hardy)和祖迪高瑪(Jodie Comer)的演出也相當引人注目,雖然他們為角色塑造美國口音,但在早期的酒吧場景中,卻能有效地帶領觀眾進入那個不友善的環境。
這部電影十分明確及有力地呈現了美國男性與電單車之間的緊密聯繫,駕駛電單車能夠給予他們「自由」的感覺,並會透過組織電單車建立社交圈子,維繫兄弟情誼,定義自我及獲得身份認同。不少電單車會最初只是關係緊密的社交俱樂部,但其中一些組織鬆散、充滿好戰意識的電單車會,逐漸演變成動亂溫床。1947年加州發生了一場涉及退伍軍人的騎士暴動,此後騎士們的「叛逆」和「非法」形象深入民心。無數電單車黑幫在全美各地湧現,其中一些更涉及毒品和武器販運。
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
《不羈騎士》就在導演傑夫尼克爾斯(Jeff Nichols)攝影鏡頭下,成功地描繪了一群工人階級的兄弟會,在「以牙還牙」的精神驅動下,無情地面對生活挑戰。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由《貓王》獲得全球注目的新一代男神奧斯汀畢拿,在片中飾演「狂徒會」中最沉默寡言且帥氣的成員班尼。班尼與原生家庭鬧翻,成為一匹獨來獨往的孤狼,直至遇上車會精神領袖莊尼(湯哈迪飾),以及其他志趣相投的好兄弟騎上電單車飛馳,他才展露難得一見的笑容。
隨着組織不斷壯大,五湖四海的電單車發燒友慕名而來,車會無可避免地吸引眾多貪婪的年輕外來者。他們兇狠無情,無視規章秩序,毫不重視兄弟情誼,對女性更是缺乏尊重。他們的加入使這群原本只是熱愛電單車的叛逆邊緣人逐步捲入毒品、槍械、賭博、暴力和血腥的幫派對抗之中,墮落為惡名昭彰的亡命之徒。目睹組織日漸變質,班尼的妻子嘉菲(祖迪高瑪飾)多次說服他脫離,使班尼陷入選擇忠於車會,還是與嘉菲之間的兩難局面。 ●文︰徐逸珊
【星光印花】送《不羈騎士》換票證
由英皇電影有限公司送出《不羈騎士》電影換票證20張予香港《文匯報》讀者,有興趣的讀者們請剪下《星光透視》印花,連同貼上$2.2郵票兼註明索取「《不羈騎士》電影換票證」的回郵信封(填上個人電話),寄往香港仔田灣海旁道7號興偉中心3樓副刊部,便有機會得到換票證戲飛兩張。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