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曹培鑫 受訪者供圖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曹培鑫教授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飯圈文化中的粉絲們通過各種方式(如分享和評論偶像信息、參加線上或線下活動、製作周邊產品等)進行交流和互動,這些活動構成了飯圈文化的儀式過程,這些儀式過程不僅傳遞了信息,還激發了粉絲們的情感和認同感,增強了他們對偶像的忠誠度和歸屬感。

偶像這一概念最初根植於宗教文化之中,作為偶像崇拜的核心元素被廣泛推崇。然而,隨着時代的演進與文化的交融,偶像的內涵已遠遠超越了其原始範疇,展現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談及巴黎奧運會女乒決賽時,曹培鑫表示,飯圈亂象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粉絲過度強化了「贏」的重要性。從「把關人角色」的角度分析,粉絲會對偶像的信息進行篩選和評估,只傳播他們認為正面或有利的信息,對於負面評價或不同意見則選擇忽視或否定。「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偶像的形象,同時也導致信息的片面性和失真。」

曹培鑫認為,飯圈和球迷之間很難界定。飯圈文化的複雜性有兩方面,其一是難以界定哪些人屬於飯圈,極端行為只佔這個群體的一小部分,但處罰和相關規定卻是針對整個群體而言的。此外,體壇是需要流量的,運動員的商業活動離不開粉絲的支持,然而粉絲在時間和金錢上大量投入導致他們需要正向的反饋,不然就會造成認知偏差。曹培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對於一些狂熱粉絲而言,當自己的偶像遭遇失敗時,不斷地支持己方才能維護自己大量投入的認知概念。「他們會不斷從其他方面證明自己支持的人最厲害,儘管正當他們面對失敗的時候。」

而這正是飯團經濟受益者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