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勞工處去年9月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該計劃至今批准2.1萬名外勞來港,紓緩個別行業的「人手荒」。對有部分行業,包括飲食、零售等因經濟狀況改變,失業率微升,他強調該計劃以本地勞工優先,只要有本地工人應徵,就會下調外勞配額。
孫玉菡指出,香港整體勞動市場人手緊張,失業率頗長時間維持在3%左右,基本上是低失業率,但個別行業,例如餐飲、零售和建造業等因為經濟環境的變化,失業率稍為微升。由於該計劃的大原則是本地勞工優先就業,所以只要有更多本地工人應徵,政府自然會減少批出外勞的配額數量。
不應只看國籍引入人才
被問及經「高才通計劃」來港的95%獲批人才來自內地,孫玉菡解釋,該計劃下的C類是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即使相當部分是內地人,但他們均是國際高端人才,「最多不是從內地大學畢業,最多是從美國大學畢業。即使內地人,在美國頂尖大學畢業,學懂很多頂尖知識及眼界,是否算作國際高端人才?在我們看來是的。」
他強調,國際人才的定義不在於國籍,而是申請人的資歷、才能。明年初將會有首批人才續期,局方會嚴格按規定審批,包括要有工作或自己創業,以顯示有實質業務。
未來,特區政府會到歐洲及東南亞搶人才,首站是馬來西亞,因為當地居民懂得兩文三語,亦有不少華僑,適合在港發展,孫玉菡表示,政府不會就招募人數設立特定目標。
兩區關愛隊試行識別隱蔽家庭
另外,近期連串照顧者悲劇引起關注,坊間建議設立照顧者高危個案資料庫,孫玉菡指出,目前長者地區中心都有同類工作,而設立資料庫要符合私隱規定。政府最近已安排南區和荃灣關愛隊,試行識別隱蔽家庭,日後關愛隊會與社福機構合作,擴大社區網絡,並會探討進一步與醫管局、房署和社署合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