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女士一家與瑪麗醫院「關愛邊緣存活新生兒和父母」團隊合影 。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若早產嬰兒不幸離世,團隊亦會提供哀傷關懷服務,支援父母,共渡時艱。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瑪麗醫院團隊助評估治療方案 23周早產嬰存活率由27%升至50%

早產嬰兒往往因身體器官和功能未發育成熟,出生後出現多項健康問題,23周極早產的嬰兒嚴重殘障比率高達25%。為更有效及全面協助早產嬰兒的父母,瑪麗醫院婦產科和兒童及青少年科於2021年成立「關愛邊緣存活新生兒和父母團隊」,至今已服務逾20對父母。團隊透過客觀臨床數據評估每個家庭的不同需要,協助父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目前該院懷胎23周的早產嬰存活率已由27%提升至50%。有孕婦曾兩度早產,在團隊努力下,一兒一女均健康出世成長。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該團隊榮獲今年醫管局傑出團隊獎項。成員之一的瑪麗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司徒天欣日前接受訪問時解釋,「存活線邊緣嬰兒」是指出生時僅懷胎23周至25周,或離開母體後不足以獨立生存的嬰兒,於22周或之前出生的嬰兒亦屬該範疇,海外成功搶救案例更少,香港暫時仍以23周為基準定義這類嬰兒。

詳述嬰兒風險 由孕婦決定方案

面對有早產先兆的孕婦,瑪麗醫院的跨專業團隊會每周檢視孕婦情況,詳述嬰兒的長遠展望、可能承受的痛苦等,例如腦癱及併發症等風險。孕婦可按自身狀況選擇採取積極或紓緩治療,即是否全力搶救胎兒或採取保守方案。

若孕婦選擇積極治療,醫生會按情況處方產前類固醇、抑制宮縮藥物、硫酸鎂藥物等,亦會與父母擬定分娩方式、嬰兒出生時的急救方案,在生產時亦可能適當延遲鉗夾臍帶。分娩後,早產新生兒會被送往新生兒深切治療部監察,並為其提供營養、處方藥、輔助呼吸、預防感染措施等。

早產小姊弟健康成長

葉女士的一對子女就在上述積極治療中順利降生。2021年時,當時36歲的葉女士懷孕25周,卻意外出現規律宮縮,很可能早產,她當晚入院,與醫護團隊短暫討論後決定積極急救,最終在十小時後產下女兒「月月」,現時3歲的月月不僅健康長大,還在約4月前多了一名弟弟「軒軒」。軒軒同樣是早產嬰,葉女士入院時僅懷孕23周,團隊盡量延長分娩,終在31周時誕下幼子。

「懷第一胎時,完全沒有關於早產的知識,以為是弄錯了。第二胎就冷靜得多,因為住在醫院,隨時可以聯絡到醫護,他們給我很多資訊和幫助,心情安定很多,BB的生存意念也好強。」葉女士感恩地說。

至於選擇紓緩治療的父母,瑪麗醫院婦產科部門運作經理陳喜嬌表示,團隊理解和尊重每對夫婦的選擇,「我們不能幫家長決定要或不要,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考量,比如財務狀況、家庭環境。選擇沒有對錯,我們都會尊重,最想帶給他們的信息就是不要後悔。」

瑪麗醫院亦會為嬰兒離世的父母提供哀傷關懷服務,包括讓家長懷抱嬰兒,為孩子穿上睡衣,拍照,製作嬰兒手腳模等。「沒有媽媽懷孕時會想到有一日要和自己BB說再見。但BB真的離世了,媽媽還會想為他們做少少嘢,留低BB曾存活於世的痕跡。」瑪麗醫院中央護理部高級護理主任李韻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