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傑 航運交通界選委

香港國際機場7月份客、貨運量齊飛,前者約480萬人次,後者為414,000公噸,較去年同期分別上升24.7%及14.6%,當中來往歐洲、東南亞及中東等主要貿易地區的貨運量於月內出現最龐大增幅。根據國際機場協會的認可,香港國際機場在2023年榮膺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合共處理430萬噸貨物。據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機場已處理240萬噸貨物,較去年同期增長18%。依據貨運需求的周期性,下半年受惠於歐美的感恩節、聖誕及新年等節日,一般是貨運的旺季,可見香港機場的貨運正繼續朝良好的勢頭發展。

香港在航空貨運舞台上穩佔世界第一實在不易,這有賴於我們有廣闊的祖國腹地,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貨物大都會經香港循空運送往全球各地。不過,在我們沾沾自喜的同時勿忘居安思危,要思考如何保持實力,未來也要善用三跑系統帶來的機遇。

筆者對香港機場運作有兩點提議:

首先,特區政府應檢視《進出口(戰略物品)規例》,擴大涵蓋其他聯運模式,如陸空和海空,以吸引更廣泛的貨物流量使用香港國際機場。當中有些貨物在出口國和進口國是合法的,但由於香港相關規例的要求,貨物既不可進入香港市場,也不能經香港轉送,如部分高科技通訊器材、半導體晶片、無人駕駛飛行載具、噴氣引擎零部件等。如果當局能審慎檢視這份清單,相信可以大幅提升香港空運流量,同時避免為香港帶來額外風險。

其次,落實提高東莞物流園競爭力的措施。香港機場管理局與東莞港務集團去年簽訂協議,推動全球首個直達機場空側的海空聯運項目—「東莞—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的發展。海空聯運模式可讓粵港澳大灣區的出口貨物於東莞完成符合香港航空貨物規定的安檢、打板及航空公司收貨等上游程序,經海路由符合保安要求的船隻運送至香港國際機場,再直接空運至全球各地。反之,國際貨物也能經由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物流園進口至大灣區各市。在流程上,筆者建議盡快投資快速船隻,將貨物從東莞送到香港的時間由7個小時縮減至4小時,以加快處理有時效需求的特殊貨物,例如藥物等需要溫度控制的貨物,以及減低運送危險貨物的風險。同時,東莞物流園在收費方面應維持在具競爭力的水平,達到時間與成本均與陸路相若。

上述兩項提議若可落實,估計能使東莞物流園在3年內可處理空運貨物的數量達到超過100萬噸,大大提高香港國際機場的轉口貨運流轉量,保持作為全球最繁忙貨運機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