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鈴薯三年出六新品 為「一帶一路」提供中國方案
正值暑期,西南大學科技樓的五樓卻格外熱鬧,來自哈薩克斯坦賽福林農業技術大學的教授瓦季姆·喀薩諾夫每日都來實驗室開展實驗工作。他與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院長、重慶市薯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呂典秋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實驗結果,探討如何提高馬鈴薯產量,實現品種抗病性。
「瓦季姆·喀薩諾夫是我們的老朋友,我也去過他的大學參觀交流,哈薩克斯坦的馬鈴薯需求量巨大,格外重視中國的育種技術。」呂典秋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由西南大學牽頭,聯合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10餘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及國內科研院所、企業等聯合成立的「一帶一路」國際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院(簡稱「馬鈴薯創新院」)三年來收穫的成果豐碩。馬鈴薯創新院組織國內科研院所、企業與哈薩克斯坦合作聯合選育了6個馬鈴薯新品種(系),其中因表皮為紅色而得名的「紅玫瑰」馬鈴薯已在示範田種植,較當地普通品種增產約30%。◆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張蕊 重慶報道
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馬鈴薯廣泛種植。從中國西北地區經中亞、東歐到西歐,從中國西南地區經南亞、中東地區、地中海地區到非洲和歐洲,存在着兩條顯著的馬鈴薯種植經濟帶。作為哈薩克斯坦主要的糧食作物,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70萬畝。然而,由於缺少優良品種及合格的脫毒種薯,當地馬鈴薯種植單產水平較低,僅為1.3噸/畝,產業發展緩慢。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埃及。埃及是非洲第一大馬鈴薯種植國,但由於缺少優良品種,單產僅在一噸左右。
缺乏良種是多國共同面臨難題
呂典秋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對哈薩克斯坦、埃及、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馬鈴薯產業調研後,馬鈴薯創新院的團隊發現這些國家普遍存在育種技術缺乏、種質資源匱乏、種薯質量低、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產業鏈不完整、現代農業機械缺乏、深加工企業缺乏、出口渠道差、附加值低等方面的問題。其中,良種缺乏是多國面臨的共同問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孕育着農業發展的希望。呂典秋打開手機,給香港文匯報記者看了一張土豆的照片,「你看,這土豆多漂亮!」言談中充滿自豪。在四川方言中,「土豆」即馬鈴薯的通稱。「這是我們創新院團隊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因其表皮為紅色,將其命名為『紅玫瑰』。」
合作助哈豐富種類提升技術
近年來,西南大學聯合哈薩克斯坦塞弗林農業科技大學、埃及開羅大學及國內外企業,圍繞馬鈴薯育種技術聯合攻關、高產示範基地建設、種薯繁育與質量檢測體系建立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在內蒙古商都縣建立了「中—哈馬鈴薯育種示範基地」,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哈—中馬鈴薯高產示範基地」,在重慶建立了「中—埃馬鈴薯品種選育基地」。
「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內蒙古的生態條件相似,兩地土壤類型都以黑砂壤為主,生產方式均採取機械化生產。而埃及與重慶同屬高溫氣候,因此我們在國內將基地選在內蒙古和重慶,把哈、埃兩國已有的馬鈴薯品種與國內優質種質資源進行雜交配製,聯合測試、共享數據,開展馬鈴薯育種材料田間評價與選育工作。」呂典秋說。
以中哈雙方共同選育的「紅玫瑰」為例,出苗後85天左右即可收穫,抗氧性活性物質高於一般馬鈴薯品種,產量潛力高,適宜在中原二季作區、南方冬作區和北方一季作區種植。瓦季姆·喀薩諾夫教授表示「紅玫瑰」是雙方合作取得的豐碩成果之一,並已經在當地馬鈴薯種植戶中取得推廣,「通過我們與中國西南大學的合作,哈薩克斯坦的種植戶們豐富了馬鈴薯種植種類,也提升了種植技術。」
未來將培育更多適合中亞薯種
馬鈴薯是四倍體,有四套基因組,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多,意味着雜交選育的難度極大。呂典秋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我們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培育優質馬鈴薯,育種目標是廣適性、抗病性和穩產性,三者缺一不可。「我們和哈薩克斯坦已經聯合育種兩年多的時間了,確實發現了一些比較好的『材料』。」呂典秋口中的材料,是指在育種試驗中所有的馬鈴薯雜交後代材料,「我們中哈雙方的試驗田裏,每天都有各種『材料』試驗數據,並能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選『材料』是漫長的過程,除了已經登記的『紅玫瑰』品種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表現好的『材料』,正在做多點測試。未來兩到三年,我們有自信培育更多適合在中亞推廣的馬鈴薯品種。」
目前,馬鈴薯創新院共建基地已聯合篩選馬鈴薯育種材料80餘份,成功選育出6個馬鈴薯新品種(系),其中3個品種(系)適宜哈薩克斯坦種植及當地市場需求,正在當地進行品種登記,在哈薩克斯坦示範基地內的「紅玫瑰」馬鈴薯品種產量較當地普通品種增產30%以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