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左四)出席假客服騙案新聞發布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芷珊 攝
◆市民可免費換領「騙的味道」雪糕。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芷珊 攝

損失最大個案呃走450萬元 警方提醒市民勿輕易轉賬

今年以來假冒客服騙案猖獗,警方首7個月已錄得2,716宗,總損失逾5.84億元,單是7月份就錄得1,111宗。警方統計發現騙徒繼冒充淘寶和抖音客服後,改為假冒微信和中國移動客服,虛構各種理由騙取市民銀行戶口資料及轉賬,受害人幾乎百分百是香港居民,單一損失金額最大達450萬元。另一方面,來港讀書的「港漂」內地學生在假冒官員騙局中受騙個案亦有回升跡象,而每年9月和10月份開學後是「港漂」內地生中招高危期,最近已有一名內地生被騙380萬元。警方再次提醒市民,騙徒手法萬變不離其宗,切記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冷靜,不要輕易交出個人資料和轉賬。◆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警司曾雅詩日前分析騙案最新趨勢時表示,今年首6個月共錄得19,897宗詐騙案,較去年同期增加6.2%(1,154宗),佔整體罪案的44%,上升原因是因假冒客服行騙手法於今年第一季開始廣泛出現,今年首6個月共錄得1,605宗,損失金額逾3.79億元,6月份的案件總數更超過1月至5月的總和,共錄得824宗,7月份則有1,111宗,單月損失金額逾2.05億元。

先扮淘寶客服 近月假冒微信

商業罪案調查科反詐騙協調中心警司李蔚詩分析,今年1月至5月假冒淘寶客服最多,共錄得605宗,當時佔整體假冒客服案件的77%,而經過警方防騙宣傳後,今年7月已跌至6宗。但6月至7月騙徒改為假冒其他公司客服,其中假冒微信客服佔整體假冒客服案件七成(1,372宗),涉款逾2.38億元;其次是假冒中國移動客服,有308宗,涉款逾6,500萬元。

據對受害人背景所作的分析,99.6%受害人為香港本地居民,大部分為18歲至29歲(佔22%),其次為40歲至49歲(佔19%),而70歲以上佔7%;損失金額由260港元至450萬港元不等。損失金額最大宗案件為一名51歲受害人,收到自稱微信客服騙徒,並要求受害人提交保證金用於取消百萬保障計劃,最終受害人損失超過450萬港元。

「港漂」內地生宜留意假冒官員騙局

另外,警方特別提醒來港讀書的內地學生提防假冒官員騙局。今年首6個月,警方錄得481宗假冒官員騙案中,有96名受害人為內地學生(佔19.9%),較去年同期的64人上升20%,損失金額亦由去年同期的逾4,300萬元,增加一倍至逾8,800萬元。

根據2023年數字,在當年9月及10月份,有231宗「港漂」誤墮「假冒官員」騙案,當中170人(73.6%)是內地學生,反映9月及10月份為內地來港學生最易中招高危月份,而相對其他月份只有兩成受害人是內地來港學生,反映他們剛剛來到香港,可能對環境不熟悉,或者未及時收到警方防騙資訊,而成為騙子的目標。

日前便有一名來港讀短期課程的23歲內地學生,因收到假冒入境處職員電話,對方聲稱受害人涉及洗黑錢活動,要求提供銀行賬戶及密碼以證清白,結果損失380萬港元。

防範假冒客服貼士

◆若對方自稱為某公司客服,不論對方提出任何要求,一定要透過官方渠道向該公司求證

◆市民可於該公司的官方網站搜尋聯絡方法或親身到該公司門市求證

◆切勿與對方分享手機熒幕,以免個人資料外洩

◆任何公司職員絕不會要求市民作出轉賬以證明市民為戶口持有人或作戶口審查;市民轉賬至非官方戶口前一定要向官方求證

◆市民一定要保持冷靜,「停一停,諗一諗」,同身邊的親朋戚友商討事件才作決定

◆多留意最新防騙訊息,如有懷疑立刻致電18222

資料來源:香港警務處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