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筆者早前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逸夫書院和寧波大學逾40多位師生進行互訪並考察長三角和珠三角,走訪了寧波、杭州、上海、深圳和香港多個歷史和文化景點,拜訪多所重點創科企業單位,與企業高管技術人員進行深入交流。三校學子圍繞「企業家精神和城市企業主義」主題自主進行深入探索,從歷史文化的傳承到高新科技的應用,探討不同要素對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影響。

隨着項目的圓滿結束,筆者感悟到,在香港大力推行國民教育的大潮下,大學和老師如何設計出有效的考察交流活動,讓學生可親身認識國家最新發展,從心靈層面認同民族復興,愛上國家的人與事。大學生考察交流活動可以包含以下元素。

 明確研習課題促進主動學習

一、具體的研習課題。雖然考察團一般都帶有主題,如考察一地的高新科技或歷史文化等,但若同時給予學生明確的研習課題,必然有助學生更深入和更認真地自主學習。以是次考察與交流團為例,筆者在考察主題的基礎上設定了三大課題,讓學生自選其一並自行設計具體的研究問題,在考察過程中收集一手資料並進行整理、分析和匯報,從而透徹地理解是次考察的主題,亦深入認識到不同企業和城市的發展情況。此學習方式鼓勵了學生積極與企業高管交流並踴躍發問,達至深入交流的目的,筆者的學生更經常因積極提問而使拜訪活動超出預定的時間。此外,從筆者接觸的學生了解到,他們亦期望通過拜訪不同企業,更深入了解個別行業的最新發展,並探索畢業後的就業機會。

二、走入社區親身體驗。不少考察團由於時間所限,很多時都是旅遊車把學生從酒店帶到景點,再由景點帶回酒店。除了酒店和景點,學生比較難走進當地社區,親身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是次考察時間相對充裕,書院同事特地在香港段的行程安排參觀個別社區並設定數段自由活動時間,讓學生自主設計行程。我們鼓勵香港同學帶着他們的內地夥伴走進社區、了解本地文化,體驗和發掘香港在一般認知以外的不同一面。從學生的分享可知,通過遊走網紅景點和一般社區,以及數天下來與不同群體接觸過後,他們(包括香港學生)都認識到社會鮮為人知的一面,以及文化和行為上與他們生活的城市與社群的差異,給予他們思想衝擊,並對香港的多元文化產生更大的好奇心。

深度交流建立情誼彼此尊重

三、人際交流誠可貴。考察團的成員一般都是以一間學校的學生或本地學生為主,行程中或有機會與當地大學進行短時間交流,但未必有機會與當地學生深入彼此認識。是次考察已是香港中文大學與寧波大學的第十屆學生互訪,聽前輩所說,過去九屆的學生團員至今仍不時來往,更有喜結良緣的例子。筆者從是次考察親眼所見,港甬深三校學生經過14天同行、同住、同吃、同考察、同研習,他們都已結出深厚的友誼,臨別當刻不少學生更是彼此相擁、依依不捨地道別,筆者亦為他們獲得此份難能可貴的情誼而感動。筆者更相信,他們經過這次深度交流和日後持續的交往,更能認識對方和自身的文化、思維和行事方式,並藉着不斷交流而形成彼此尊重、認同和融和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