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寶石空心金鐲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金單頂鏈犀角形錐筒飾項鏈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海上通道,除貿易外,更推動文化、宗教和科學技術交流。由國家文物局、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合辦的「從灣區啟航:『南海一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即日起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展期至明年2月,免費入場。今次展覽以「南海一號」沉船為主線,展現大灣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揭開「南海一號」的種種謎團。

「從灣區啟航:『南海一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昨日舉行傳媒預展,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宇、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鄭繼明等出席活動。

「南海一號」是南宋時期的商舶,約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遭遇海難,在廣東通往南海的航道上沉沒,至2007年被打撈出水,是迄今考古發現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遠洋商船。船上出土大量文物,有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等,其數量、形制、工藝和造型,在南宋時期的考古材料中均屬罕見。

是次展覽展出的255項展品中,有來自「南海一號」的金器首飾和瓷器,有關金器在兩宋時期並非中國主流款式,推測是用於出口貿易。其中「鑲寶石空心金鐲」展品,由鐲體和鐲口焊接的兩個相對的鑲寶石十四面體金珠組成,寶石脫落不存,鐲體推測為築模澆築一次成型,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曾出土類似器物。另一展品「金單頂鏈犀角形錐筒飾項鏈」,由金鏈、兩件左右對稱的犀角形錐筒飾、五連扣環鏈、三條流蘇及兩個石榴和一個桃心吊墜組成,精美非凡。

圍繞「南海一號」這艘800多年前的沉船尚有諸多謎團未揭開,今次展覽可幫助觀眾解惑,分析其最後離岸港口、最後出航時間和貿易航線。

參與籌備今次展覽的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表示,從2007年沉船打撈出水至今,雖然已經過約17年的考古工作,但有關「南海一號」的探索還遠遠沒有結束,「瓷片是比較容易處理的,鐵器、船體的木頭、漆器等都很難處理,要經過脫水脫鹽,未來至少還需要十年(研究)。」

是次展覽展品來自粵港澳三地,包括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宋代湖田窰青白釉墨書「公使」款碗底殘件、九龍城聖山遺址出土的宋代青黃釉龍紋六繫罐、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的明代景德鎮窰青花象首軍持等。聖山遺址出土的六繫罐屬「廣東罐」,即唐宋以來海上貿易使用的廣東陶瓷儲物罐,多在華南地區生產。

考古專家分析,聖山遺址的陶瓷碎片與「南海一號」船貨的外銷瓷高度相似,相信九龍灣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一處中轉站,進出廣州的船舶會在此停靠補給食物,並丟棄在航行中破損的陶瓷器。觀眾可從這些陶瓷碎片的蛛絲馬跡中,窺見當時的貿易和生活習慣。

展覽簡介

展期:8月16日至明年2月12日

地點:香港文物探知館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和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息

費用:免費入場

展覽看點

香港聖山遺址出土的「廣東罐」

◆青黃釉六繫陶罐 宋元(960年至1368年)

◆青黃釉龍紋六繫罐 宋元(960年至1368年)

「南海一號」出土的金器首飾

◆鑲嵌寶石戒指 南宋(1127年至1279年)

◆金單頂鏈犀角形錐筒飾項鏈 南宋(1127年至1279年)

◆鑲寶石空心金鐲 南宋(1127年至1279年)

「南海一號」出土的瓷器

◆景德鎮窰青白釉印花枝梅紋花口碗 南宋(1127年至1279年)

◆龍泉窰青釉刻畫蓮紋折腰花口碟 南宋(1127年至1279年)

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瓷器

◆景德鎮窰青花象首軍持 明 (1368年至1644年)

資料來源:發展局古蹟辦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