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醫學院藥劑學院研究團隊成功開創全新的化學分子編輯技術,能精細地修改銀杏葉的化學活性成分「白果內酯」的分子結構,藉此開發出具藥學價值的白果內酯衍生物,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提供新希望。
銀杏的種籽是大眾熟悉的食材及中藥材「白果」,銀杏葉亦同樣具有療效,其化學活性成分「白果內酯」有護腦、消炎、抗癲癇及抗細胞壞死等潛在功效,惟其化學結構複雜,且在體內極易分解,難以發展成藥物。
研究團隊開創的化學分子編輯技術,能精細地針對白果內酯的化學分子結構作編輯,顯著增強其化學穩定性及結構,製造出更穩定、更具藥學價值的衍生物,繼而建構出一個擁有多樣生物活性的白果內酯衍生物庫作藥物篩選。
研究團隊利用此項新技術,成功開發出一種名為「BB10」的新型白果內酯衍生物,並證實能有效在「鐵死亡」過程中保護大腦細胞。有研究指鐵死亡與多種疾病,包括如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缺血性損傷有關。「BB10」減少大腦細胞在鐵死亡的過程中聚積有毒脂質過氧化物質,有助維持大腦內的抗氧化酶水平,從而抑制腦細胞死亡。
領導研究的中大教授吳濰龍指,研究展示了如何透過精細的分子編輯技術優化傳統中藥成分,加速了未來以中草藥物及天然產物為本的新藥研究與開發。
責任編輯:
何雪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