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中環是香港的超級CBD,不但名符其實,而且全方位呈現。中環之「中」,首先表明它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地理中心,同時也是行政中心、產業中心、消費中心和文化娛樂中心。這裏高度集中了整個城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具備了金融、貿易、服務、展覽、諮詢等多重功能,並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與通訊條件。人口居住密度不大,但人員流動及相關經濟要素卻是最密集的。
無論外地還是本地有影響的大公司,特別是金融機構,總是想方設法把總部設在中環。且不說像滙豐銀行、長江實業、中銀香港那樣的巨無霸,它們已成為中環乃至整個香港的標誌。凡是想在江湖上混出點名堂的企業,都把在中環擁有辦公地點視為企業信用的擔保。每到中午,黑壓壓的西裝革履布滿中環大街小巷,都是從高檔寫字樓裏走出來的白領打工族,或去見人,或去就餐,成了這座國際金融中心的一道獨特風景。置地廣場、太古廣場等頂級商業綜合體裏絡繹不絕的人流,不斷刷新着人們的購物體驗。而到晚上,蘭桂坊的不眠之夜,又給人帶來無窮的想像空間。
位於中環海濱的皇后碼頭,是歷任港督抵港履職的第一站,也是他們卸任離港的最後一站,見證了香江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而當1997年香港回歸大典結束後,查爾斯王子在末任港督彭定康陪同下,從皇后碼頭登上軍艦黯然離去,一個時代至此落幕。十年後,皇后碼頭被依法拆除,原址附近建起了佔地約17,000平方米的添馬公園。在寸土寸金的中環,擁有如此大面積的濱海公園,讓人嘆為奢侈。這裏現在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也是眾多大型活動的舉辦地,續寫着新的香江傳奇。
儘管中環能量巨大,但終究是彈丸之地。不斷膨脹的人口流動需求,迫使它選擇「向上要空間」,別具特色的天橋系統應運而生。天橋作為路口或交通繁忙路段的人行上跨橋,屬於城市交通網的元件,稍大一些的城市都有,並不罕見。但香港天橋有其獨特之處,每每以網狀呈現,形態生動,功能豐富,自成系統。而當天橋成為系統,它就不只是天橋了。就像樹木成為森林,溪流成為大海,壘土成為高山,都超越了本體,進入另一番因果之中。
都說香港是一座立體的城市,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林立的高樓在狹窄的街區間拔地而起,直衝雲霄。這固然不錯,可最能體現香港立體性的,還在於它的交通。林立的高樓可以看作這座立體城市的硬件,或骨骼,多樣化的交通則是它的軟件和血液。中環是典型代表,立體的交通網絡可以說是上天入地,海陸空通吃。地面有層疊盤旋的快速公路網,地下有密如蛛網的地鐵系統,海上有天星輪渡、離島航班及城際快艇,還有快速輕軌鐵路直通香港國際機場。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而尤為人稱道的,還是它發達的天橋系統。
1973年,中環地區第一條人行天橋落成,連接著名的康樂大廈(現名怡和大廈)與太古大廈(現名遮打大廈),橫跨於車水馬龍的干諾道上空。隨後,經過數十年建設,「中區人行天橋系統」橫空出世。它起自上環信德中心,終至灣仔會展中心,覆蓋整個中環。無以數計的購物廣場、寫字樓、住宅公寓、休憩場地,被四通八達的天橋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自我循環的世界,幾乎把香港主要的商業機構都納入其中。初來乍到,在天橋上迷路是常有的事。如果你願意,完全可以整天都不接觸地面上的街道,而生活在天橋系統之中,盡得其利。購物返工會友,無需打傘遮陽避雨,不會呼吸汽車尾氣,不用提防路口的紅綠燈……
天橋始於交通,卻不限於交通,它的功能已從單純的人行通道升華到更多用途和層面,充分體現在別具特色的商業性、社區性乃至審美性上。盤根錯節的天橋系統,與公路、地鐵、航運連在一起,大大拓展了中環的物理空間。單從形式上看,空中,地面,地下,這就是三個中環的體量。如果再考慮到各種要素在同一空間內流動會更加便捷,相應的功能劃分更加合理,使用更加充分,效率會成倍提高,就不止是數學意義上的三五個中環了,而是幾何級數的功能裂變。或許,從中區人行天橋系統中,我們可以窺見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何以成為國際大都市的秘密。
當商場與天橋系統融為一體,市民即便只是路過,也會不由自主被商品吸引而成為消費者。商業場所用於維持秩序的保安、監控或其他守則,對進入這個空間的人形成約束,人們彷彿約定俗成地不抽煙,不追逐,不喧嘩,自覺履行着這一空間由裏而外的文明規範。城市文明秩序,在天橋系統所營造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建構和滋生起來。可見,天橋系統已成為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潛移默化地改造着香港的城市格局,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際,香港矢志成為「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按李家超特首的說法,香港一直扮演着遠超其地理規模所示的角色。這一角色定位,彷彿是從中環的歷史基因和現實意象中走來,似曾相識,而又倍感親切。由此想到中環上空豎立的香港城市標誌——多彩飛龍,想到2001年為迎接新世紀到來而推出這一城市標誌之時,時任特首董建華滿含深情地致辭:「這是我們向全球推廣香港的新策略主要部分。香港的新形象標誌顯示香港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創新思維。」
立體的香港,融通的香港,創新的香港,中環是它一如繼往的形象代言人。百般感觸,特以《中環天橋》為題,賦詩一首,向這座永遠活力四射的城市致敬:
曲折蜿蜒廣廈間 丹藤翠蔓舞蹁躚
一灣華彩當空去 疑是群龍戲九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