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主席關心重視、引領支持香港創科發展
經歷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香港站上新的發展起點。新起點需要新思維,新發展需要新動能。歷史的重要關頭,需要捨我其誰的擔當,需要洞察先機的引領,需要高瞻遠矚的擘畫。深情關愛香港的習近平主席,為香港發展全方位指路引航,在香港發展新動能上殫精竭慮,深切關懷、堅定支持香港創科發展,為香港開闢科技創新新局面、新境界;而在剛剛舉行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的宏大佈局,更為香港創科產業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文博、莫楠、高鈺
曾經的香港,頂尖學府眾多,精英人才匯聚,尖端知識和成果眾多。可惜,這些科技資源長期困於象牙塔,未能轉化為生產力,未能為香港和國家發揮應有的巨大能量。
一封回信帶來的巨大鼓舞
香港科學家坐不住了,他們服務香港、報效國家的心是火熱的、情是急切的。2017年6月,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寫信,表達了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近平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並迅速部署相關工作。 習近平指出,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長期以來,香港科技界為香港和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看到習主席指示的時候,我的心情很激動,香港科技界多年的願望得以實現,我們必須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多作貢獻。」有份牽頭寫信、今年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及香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陳清泉說。
習近平在回信中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特別提到,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以支持香港科技界為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習近平主席的牽掛、關心,尤其是指示的內容很具體,讓香港的科研工作者如沐春風。陳清泉表示,習主席肯定香港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視香港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工作的重要力量,以及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希望香港創科融入國家建設,「我們身在香港、心懷祖國、放眼世界,要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作出更多貢獻。」
考察指明方向:機遇前所未有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蒞臨香港,出席回歸25周年慶典和新一屆特區政府就職儀式。十分緊密的行程中,習主席專門來到香港科學園考察,同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研人員、青年創科企業代表等親切交流。
香港科學園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發及企業孵化基地。當日在科學園展廳,習近平聽取香港創新科技發展、深港創新科技發展互動、香港科學園發展等情況介紹,觀看香港代表性創科企業展示。習近平指出,近年來,在中央支持下,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科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行政區政府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把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考察期間,習近平來到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聽取中心研究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診斷治療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勉勵大家再接再厲,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創造更多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我們中心的研究人員對於習主席到訪感到非常榮幸,也深受鼓舞。未來會牢記習主席的殷切囑託,奮力前行,加快我們的科研轉化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為社會帶來裨益。」中心主任兼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說。
習近平在與科技界代表交流時又說,國家已將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納入「十四五」規劃,對香港有很高的期望。希望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珠聯璧合,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着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他表示,香港科技工作者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大家繼續弘揚愛國愛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着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參與當日交流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表示,習近平主席為香港創科指明方向,香港應把握前所未有的好時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從國家來說,國家對科技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第二是國家對科學家的期望和愛護,前所未有;第三是科學家發揮自己才能的機遇,前所未有。
「習主席的鼓勵與支持,給予了青年莫大的鼓舞和繼續前行的力量。」有份出席活動的香港創科教育中心創業營學員、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呂雯昕說。
從科研經費「過河」到全方位支持
根據習近平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國家各相關部門和有關方面全力行動。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將香港科技創新力量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整體科研布局和支撐香港自身發展兩個層面,研究加強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的相關舉措,並會同中央駐港聯絡辦充分聽取香港特區政府和科技界的意見建議。一系列先行試點、特事特辦的創新政策措施迅速、持續地推出。
其中,國家科研經費及遺傳資源獲放寬可以申請「過河」來港使用,成功突破了過去香港與內地的科研合作交流的限制。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說:「香港科學家參加內地科技項目的規模和力度也提升了。」至2023年中,已有約8億元人民幣內地科研經費獲批「過河」予本港大學及科研機構,進行約530個研發項目。而五所本港大學的內地分支機構,可獨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來港進行科研工作。
香港科技大學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是其中一個受惠科研經費「過河」政策較多的單位,單是建設階段已獲得逾1.1億元人民幣。分部主任及港科大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錢培元認為,「對科研人員來說,科研資金『過河』的意義遠不只經費本身,還有對接國家戰略發展、參與國家計劃的機會。唯有通過參與,才能更好地了解內地的技術發展、加強兩地交融及互助。」
本港青年科學家也是受到特別關顧的一個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分別在2019年和2022年起,向港澳地區開放「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前者至今已有五批逾100名深具潛力的香港青年科學家受資助,促進他們快速成長,幫助香港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幹。
2019年起,「優青」每年向25名港澳優秀青年科學家提供研究資助,五年間香港每年都有逾20人獲選。作為首屆「優青」得主,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盧怡君直言,「『優青』頭銜是對香港科研人員的一種肯定」,得益於「優青」資助,盧怡君的團隊有更充裕人手,共同致力於開發優質、安全、便宜的儲能電池,為實現國家的雙碳目標和應對全球變暖問題做出貢獻。
事實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亦持續擴大對香港青年科學家的扶助。今年開始,資助金額更高(人民幣400萬元)、旨在培養和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學優秀學術帶頭人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亦會首次向港澳地區開放。
大灣區——香港創科的「夢幻高地」
習主席高瞻遠矚的引領,讓國家和香港特區政府、社會各界,對香港創科的策略定位和規劃更見明確。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9年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以專章描繪大灣區建設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藍圖,說明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如何協同發展。《綱要》提及,粵港澳三地在科技研究及轉化能力方面表現卓越,擁有多所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學、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國家級科學工程項目,加上「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為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對國際科技浪潮,《綱要》提出粵港澳三地需共同協作,探索促進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和區域融合的政策舉措,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攜手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表示,在創科生態系統中,香港處於上游基礎研發和下下游全球推廣的雙重優勢地位;然而受土地等限制,香港於中游的科技轉化及下游的市場生產方面仍欠缺相關支持。但透過協同粵港澳的發展,便可望實現灣區「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的願景。
時間來到2021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十四五」規劃綱要,當中進一步表明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關係,更首次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平台。自此,河套發展的各項合作和開發工作進入「快車道」。佔地逾300公頃的深圳園區,去年已率先公布發展規劃,一批創科龍頭企業已經進駐;佔地87公頃的香港園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第一期亦已完成規劃,首三座大樓由今年底開始陸續落成;特區政府正加緊起草「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白皮書」並在今年內發布。
香港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說,河套是突破香港與深圳各自的制度瓶頸,打通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經脈的「重中之重」,而大灣區不同城市各自優勢眾多,如能在河套先行先試,「成功後更可將有關政策、法規開拓至整個灣區。」
將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是香港創科突破的關鍵,也是香港新的增長動能的重要來源。特區政府2022年底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便提出聚焦發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這些均是香港深具潛力的科研領域,更與「十四五」規劃中國家聚焦的創新方向彼此契合……在國家前瞻性戰略與政策支持下,香港創科發展不但迎來新賽道,更面對千載難逢的新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