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晉京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2022年召開的中共二十大,在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上,提出了到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目標。今年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則對圍繞總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擘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形態。

以「系統集成」進行深化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中,中國探索了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條件下的現代化方案,走出了一條人類社會的現代化新路。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強化整體推進,又需要加強點面結合。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系統部署涉及到方方面面。從其指導思想來看,要做到整體性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體系,關鍵要把握住「怎麼做」的方法論。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

其中,「系統集成」是改革方法。「系統集成」即在之前改革積累的系統性基礎上,把各個系統再進一步集成為更大更完整的系統。在《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與系統集成有關的術語「統籌」出現27次,如「統籌各類科創平台建設」;「統一」出現25次,如「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一體化」(一體)出現16次,如「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諸如此類「把分立系統集成為一」的表述貫穿全文,是改革的綱領性方法。

經濟體制改革是牽引力。以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是拉動各方面改革前進的引擎。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設計有效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讓市場潛力充分釋放。生產要素種類則從傳統理論的「四大生產要素」增加為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七種,體現出數字化時代經濟體制設計理念的與時俱進升級。

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各類關係的協調性是目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意味着全社會各個系統間的關係更加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協調各類關係的預期效應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全局性關係將得到推進。可以預見,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也將因之鞏固提升。

以中華文明方式訓詁,《說文》:「改,更也」;《易·革》:「革,君子以治歷明時」。改革即與時俱進地更新治理體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更新境界、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