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躁鬱症影響全球1%至4%人口,其遺傳風險可高於八成,常見發病年齡為約20歲。中大醫學院今日(25日)公布,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子女童年時出現行為問題的風險,是同齡非躁鬱症患者子女的兩倍。他們踏入青少年時期後,會傾向晚睡晚起,出現晝夜節律(即生理時鐘)紊亂的風險是同齡青少年的4倍;他們出現社交焦慮的風險,亦是同齡青少年的7.5倍(詳見下表)。

中大研究團隊早前領導大灣區內10間醫院進行研究,招募191名父母為躁鬱症患者的參加者,另有202名非躁鬱症患者子女作為對照組,他們的年齡介乎6至21歲。
研究團隊指,今次研究成功找出躁鬱症高危群組的一些臨床特徵,並確定這些特徵為躁鬱症的早期表現,當中包括晝夜節律顯著延遲,希望藉着加深了解躁鬱症高危群組的症狀發展路線,建立早期臨床介入和預防方案。
另一項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子女與非躁鬱症患者的子女比較,夜間褪黑激素水平顯著降低,估計與他們晚間對光線較敏感,抑制了褪黑激素分泌相關。
光是調節人體晝夜節律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團隊指,考慮到褪黑激素是一種促進睡眠和調節晝夜節律的荷爾蒙,必須避免青少年夜晚睡前過亮的環境和提升青少年適當使用電子產品時間的意識,尤其是有躁鬱症家族病史的高危群組,以減低光線對褪黑激素分泌的影響和出現晝夜節律紊亂的機會,希望從而減少高危群組患上躁鬱症的風險。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