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推算,本港2046年人口增至819萬,65歲或以上人口佔超過三分之一,招攬人才和輸入勞工計劃將為未來勞動市場提供重要動力。

(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本港人口到2046年預計將增至819萬人,而屆時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超過三分之一,人口模型亦將變成安老壓力較大的「倒金字塔」,招攬人才和輸入勞工將為本港未來20年人口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多位立法會議員關注,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不足會影響本港長遠發展,希望政府就人口政策進行高層次整體規劃。勞工及福利局表示,政府正進行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研究涵蓋傳統行業、「八大中心」定位相關行業的人力需求等,預計明年初公布結果。

政府統計處昨日向立法會研究人口政策和措施小組委員會交代本港人口和勞動人口推算,預測至2046年本港人口將增至819萬;而未來25年將有152萬人淨移入,包括89萬名單程證持有人及24萬名外籍家庭傭工,其餘39萬為其他人口淨遷移。

議員倡定期檢討人口政策

在人口比例上,香港65歲以上長者在總人口佔比,將由2023年的22.7%上升至2046年的36%,0至14歲組別人口佔比將由10.8%下降至7.1%。香港「人口金字塔」模型亦將於2046年逐漸變為「倒金字塔」。而勞動人口參與率方面,將會由2023年的55.2%下降至2046年的51.6%。

署理政府統計處助理處長鄭立仁表示,政府近年推出多項招攬人才和輸入勞工計劃,將為未來20多年人口增長提供重要動力,推算勞動人口在2038年將升至366萬的頂峰,隨後逐漸下降至2046年的358萬。他又預計,雖然未來人口持續高齡化,但整體勞動人口未來10年將保持平穩。因應教育水平提升,65歲至69歲人士的勞動人口參與率預計將會微升;但整體而言,65歲以上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將會下降。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陳紹雄指出,政府的人口政策措施報告已是九年前公布,情況與現時已經很不一樣,政府應定期就人口政策進行檢討和更新。民建聯林琳關注政府會否推出更多鼓勵生育政策,並認為勞福局「人才需求評估機制」或與引入人才等政策緊密連接,評估需更為精準。

人力研究涵蓋「八大中心」行業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表示,2015年公布的大型人口政策檢討中措施已全部落實,相關措施融入不同政策局,成為恆常政策一部分,一系列人才招攬措施推出以來反應良好。何又表示,政府正進行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研究涵蓋傳統行業、「八大中心」定位相關行業的人力需求等,預計明年初公布結果。

經民聯議員盧偉國表示,本港勞動人口無法應付基層勞動工作,政策上需考慮外勞流動人口、常駐人口比例的長期遠景。他又指,現時尚未見到在針對人口政策上有高層次督導和整體藍圖,所以經常在細枝末節上兜兜轉轉,希望小組能成功推動政府就人口政策進行高層次整體規劃。

新民黨議員容海恩認為,政府欠缺高層次政策解決人口問題,又指香港人口欠缺自然增長,完全倚靠內地來港的專才和優才,非長遠解決辦法。

另外,工聯會鄧家彪關注輸入勞工如何確保本地僱員優先,以及工人事業有發展空間。何啟明回應指出,香港需要輸入外勞,以確保香港經濟能運轉,政府會在本地創造更好職業階梯,但只適用於「上進的朋友」,他指市民在香港不會餓死,但都要盡自己的本分。

研延長退休年齡 支援婦女就業

本港面對人口高齡化挑戰,政府多個政策局參與推行人口政策工作,多管齊下紓緩不同行業人力短缺問題,包括透露延長退休年齡、加強年長人士的培訓和就業、支援和協助婦女兼顧工作和家庭等,釋放本地勞動力;政府同時透過吸引外來人才和輸入勞工等,填補本地市場空缺。相關措施漸見成效。

政府支持職訓局提供全面的職業專才教育及培訓服務,職訓局每年提供過千個以提升技能和知識為主的短期在職培訓課程,有超過十多萬人次入讀。

勞工處也推行各項就業計劃,協助求職人士就業,包括透過「中高齡就業計劃」鼓勵僱主聘請40歲或以上求職人士並提供在職培訓。再培訓局亦加強為婦女提供培訓及就業服務。

各項人才入境措施已陸續推行,包括「高才通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等。截至今年6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32萬宗申請,其中近20萬宗獲批。同期,經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抵港的人才超過13萬人。人才陸續入境,同時亦攜同家眷來港落戶,累計約有12萬名受養人抵港。

學者建言:做好政策配套 吸納人才

(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生育率偏低、勞動人口減少,是不少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面對的問題,特區政府鼓勵生育之餘,亦透過輸入外地勞工及吸納移民,增加勞動人口。有研究本港老齡化與社會工作的學者指出,人口政策須做好配套,才能發揮效用,政府吸納移民及專才之餘,要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為來港專才提供生活及工作所需的便利措施。

勞動人口年齡結構、按年齡組別劃分的人口、勞動人口及勞動人口參與率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陳加才指出,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推出20000元鼓勵生育津貼,計劃為期三年,但刺激出生率仍然存在困難,因為香港與不少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一樣,教育程度愈高,愈憂慮子女教育和將來就業,所以提升勞動人口的實際作用仍然不大,必須加大力度,着眼於增加人口的其他措施。

本港每日有150個單程證配額,過去曾經有部分人認為,新移民佔用香港福利,不過陳加才認為,有關說法並不公允。他解釋,新移民來港後,只要獲得適當栽培,並不只限於低技術工種,可以補充本地缺乏的勞動力;此外,就算部分新移民來港初期,要透過政府補助,但在一定時間後仍然可以脫離資助範圍,重點是在人口政策中,加入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的措施,幫助他們向上流。

政府近年推出多項招攬人才和輸入勞工計劃。陳加才認為,「優才計劃」可以保證來港人士,具有一定學歷和競爭力,重點是「招攬(人才)後,如何留得住」,舉例深圳也在吸納人才,可以研究如何跟深圳優勢互補,各自吸納不同的專才,或提供便利措施,方便人才深港兩地工作和生活。

訂較高待遇保障本地勞工

至於輸入外地勞工,他分析,不同行業也面對人手短缺問題,也不只限於低技術工作,例如醫學界,醫生和護士也長期嚴重不足,建議繼續提供途徑,引入相關外勞及專業人士,對於勞工界擔心引入外勞會搶去本地工人「飯碗」,建議訂立較高的聘用條件和待遇,保障本地勞工的權益,並為本地勞工創造更好職業階梯,確保本地僱員優先。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