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2024明文化論壇在北京市昌平區的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開幕。據了解,明十三陵帝陵全部開放的計劃共分為三期,其中一期為2024-2025年,開放思陵、永陵;二期為2026年-2028年,開放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宮遺址;三期為2029年-2030年,開放獻陵、裕陵、慶陵。明十三陵全面開放後,將採用現狀、標識、闡釋性等多種形式進行實物陳列展示,不僅包括古建築、墓葬、神道等文物本體,還包括建築遺址、神道等文化遺產要素,全面呈現十三陵完整營建歷程、明代皇家陵寢建築特徵和明代皇家陵寢建築營造技藝等。「我們還將通過網絡虛擬平台、無人駕駛旅遊車進行數字化展示,全方位展現明文化的歷史與獨特魅力。」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明十三陵主神道是連接神路和各個帝陵的重要通道,「打通神道」將把全長7.3公里的主神道和附近散落大小遺產點進行串聯。同時開展十三陵外圍兆域邊牆保護修繕,建設景觀步道、景觀台,呈現歷史空間格局,更加宏觀地展示明十三陵整體輪廓。未來,明十三陵將逐步推進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利用珍貴世界文化遺產資源,實現陵村互動,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2024明文化論壇五大展覽之一的「明韻風華 國之重寶——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在開幕當天同步開展,為期兩天。全國10餘家文博機構共100餘件精品文物參展,以皇廷重器為主,包括金絲翼善冠和皇后鳳冠,董其昌書法真跡、皇史宬金匱、《永樂大典》嘉靖副本等。展廳中,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玉雕萬壽海棠金托執壺、保明寺銅鐘等珍貴文物在展櫃中整齊擺放,不少觀眾駐足拍照。本次特展的文物種類多樣,來自定陵博物館的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通體由緙絲工藝純手工織造而成,一寸緙絲一寸金,貴比黃金的緙絲因其織造繁複,觀賞性和裝飾性極強;玉雕萬壽海棠金托執壺,倒龍首形細長流,壺身刻有「壽」與「卍」字,取意「萬壽無疆」;造於明隆慶六年的保明寺銅鐘,重量超400公斤,至今保存完好,為學者研究明朝各類官員、命婦的官階品級提供重要佐證。
◆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