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底,著名指揮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正式卸下香港管弦樂團(港樂)音樂總監一職,結束了與樂團同行12年的旅程。離別前,梵志登特別為香港觀眾帶來《漂泊的荷蘭人》歌劇音樂會,以及特別打造的《歡送梵志登音樂會》,後者曲目全由觀眾早前投票選出。在歡送音樂會的場刊中,梵志登以卡片表達對觀眾的衷心謝意,而在音樂會的末尾,全場觀眾以長達數分鐘的起立鼓掌表達對音樂家的致敬與告別。
在隨後一天上午的文化中心音樂廳中,一身便服的梵志登對着記者回憶起12年來與港樂的點滴,「我非常自豪。」他說。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2012年9月28日,梵志登的就職音樂會暨國慶音樂會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就此這位音樂大師展開與港樂同行的12年旅程。但令他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在此之前他與港樂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場音樂會,「那並不是給觀眾的,而是給董事會的人、政府的人,看看我和樂團間是否有火花。」他記得自己當下便覺得可以與樂團一起成就些什麼,立馬決定要留下來。「當我來到一個地方,我會希望感覺到自己能有所貢獻,讓事情可以變得更好,否則我不會想做的。」
音樂的未來在亞洲
來到香港,也是梵志登第一次與亞洲樂團結緣,揮別港樂後,他將前往韓國任職首爾愛樂的音樂總監(同時擔任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繼續其亞洲旅程。「其實12年前,當香港來找我時,我就和經紀人說:古典音樂的一大部分未來將在亞洲。」他說,「我想我後來證明了這是對的。」
當時之所以這樣「斷言」,梵志登說是因為他看到世界頂尖樂團中越來越多亞洲面孔,頂尖的音樂學院中也越來越多出色的亞洲學生。他看到他們如何努力學習,經歷激烈的競爭成為一流樂團的一員;也看到他們如何靠近音樂、詮釋音樂,並展現出極高的自律。
「我個人便非常自律。」他笑道說,「我從不喝酒,不幹瘋狂的事情……就像今晚,我有一場音樂會,明天又有一場音樂會在廣州,完全不同的曲目。如果不是這樣(自律地)工作,我不可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覺得港樂、首爾愛樂、NHK交響樂團都是極好的樂團。」梵志登說,跟隨直覺,下一站決定前往韓國是自己尤為自然的決定。
讓樂團擁有「華格納聲音」
在梵志登任下,港樂與貝爾、畢比達、卡普森、弗萊明、郎朗、寧峰、馬友友等音樂巨星的同台合作自不用說,樂團也嘗試拓寬自己所擅長的曲目庫,積極嘗試多種風格樂曲的演繹。梵志登所指揮的布魯赫納交響曲、巴赫的《馬太受難曲》等,都讓人印象深刻。
更加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在梵志登帶領下,港樂於2015至2018年呈現了華格納《指環》四部曲歌劇音樂會,其體量與難度讓樂團能力更上一層樓;其後樂團更憑藉拿索斯操刀及發行的《指環》四部曲現場錄音一舉奪得《留聲機》2019年度管弦樂團大獎殊榮,真正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我總說,如果樂團想要擁有國際化的聲音,就必須到國際上去;而如果想要擁有那種更加黑暗的聲音、有更多層次的聲音,那你必須演奏華格納。」梵志登如此強調「華格納聲音」對樂團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只有樂團曲目中擁有了華格納的歌劇,才能稱其為完整;而如何帶領港樂將華格納的聲音演繹出自己風格,是艱難又刺激的旅程,「真正的力量永遠在細節中。」
「華格納非常難,比如,作為一個弦樂樂手,演奏它時你需要在弦上奏出更深、更加黑暗的聲音;同時你又需要能夠轉化至更加『薄』的聲音。這種單薄的黑暗的聲音,時不時延展着,這非常重要。」梵志登說。除了對樂句的理解與把握,在歌劇音樂會中與歌唱家們的合作也是一大挑戰。「他們每天都不同。」他笑道,「所以做歌劇音樂會,樂團要非常有彈性,就像開着一輛法拉利跑車,時刻警覺。」能夠做到精準演繹的同時又能時刻迅速應變,樂團自然再上台階,向着頂尖樂團邁進。
最想嘗試莫扎特歌劇
與港樂同行12年,為樂團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如果我要求樂團在舞台上展現完美,他們會知道我所要求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梵志登說,「他們看到我怎麼工作、怎麼準備,例如他們絕不會看到我來到指揮台上卻沒有110%的準備——我強烈地相信,如果你想要達到90%,你需要做到110%的準備。他們看到我怎麼生活,所以我敢於去要求他們,就像如果我自己不是非常自律,我不能要求他們自律。這麼多年,我想他們感受到,成為頂尖的樂團很難,但更難的是保持在那兒,一周又一周。我想,這是我帶來最大的改變。」
帶領樂團嘗試各種風格曲目的演繹,從巴赫到華格納,從古典到當代,不停磨礪樂團的技巧與聲音質感,梵志登形容這些曲目的組合如同不同繪畫的展現,「就像從倫勃朗到馬蒂斯,完全不同的色彩。樂團如同在油畫與水彩中切換,從非常暗的顏色到非常亮的顏色都會繪製,這也是我一直對樂團的期許。」他回憶道,這12年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曲目不少,但未來再有機會回來與樂團合作時,他卻想要指指莫扎特。「我的一大願望就是做一個莫扎特歌劇,我們還沒有嘗試過呢,而且說到底,那才是我心底最想做的!」他大笑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