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正面對人力資源不足問題,特區政府去年6月宣布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放寬輸入技術員級別或以下勞工。計劃實施近一年以來,各類工種的審批順利,惟飲食業界的外勞申請批核緩慢,廚師等工種僅兩成多申請獲批。有飲食集團先後兩次申請,但等了大半年,截至本月初仍未有勞工抵港,主要樽頸位在於港方流程,包括手續繁複,申請表格將每個外勞崗位細分,以致僱主要填寫大堆資料,甚至被打回頭補充資料,還要徵詢勞顧會意見及刊登最少4星期的本地招聘廣告。香港特區政府勞工處消息人士在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因應業界意見,今年5月已推出簡化版的申請表格,審批進度明顯改善,目標是僱主交表至完成港方審批,壓縮至三個月內完成。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去年放寬後,稻苗飲食專業學會榮譽會長黃傑龍旗下的餐飲集團先後兩次提交申請。他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直言「等到頸都長」,「 初期嘗試申請30個(配額),後來再申請多30個,但到今日(7月初)一個都未嚟到。中間好多基本流程要先走,走完就要等勞顧會傾,睇吓值唔值得畀我哋申請。」
政府業界同摸索 運作初期有阻滯
他指在計劃運作初期,特區政府及業界都在摸索,等得久是可以理解,但申請大半年都無回音就不能接受,「由生意有啲起色、最需要人時,等到現在市道淡靜,勞動力不足情況已無咁嚴重,始終生意都少咗,但始終人手不足難做好的服務,所以都要輸入外勞,期望各方有經驗後,新一輪申請程序會加快。」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副主席林國亮分析,飲食業審批緩慢主因是香港申請流程太複雜,「有啲(中小型食肆)原本想申請,最終打退堂鼓。譬如廚房有唔同工種,勞工處要僱主仔細填報,如請砧板(工人)同打荷,會問係做乜嘢,點解要請?又問點解覺得需要請呢個數目?點樣計出嚟?一堆程序好複雜,搞掂先可以登招聘廣告證明請唔到本地人,勞工處先審批,整個流程好慢。」
特區政府勞工處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去年9月4日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接受申請,至今年5月31日接獲4,834 宗申請,涉及申請輸入45,617名勞工,最多申請的三大工種均屬飲食業,當中9,089人申請為廚師和初級廚師,侍應則涉及7,866名,但部分工種低至兩成多的申請人數獲批(見右表)。
特區政府勞工處消息人士向香港文匯報指出,該計劃放寬輸入技術員或以下的不同工種,申請個案較預期多,處方人手有限故處理需時,尤其有很多不熟悉流程的僱主提出申請,有時提交的資料不足,故初期或要較長時間讓僱主了解情況和處理申請個案。
加快篩選甄別 個案處理增效率
他強調,處方已不斷優化程序,今年5月改用新的常見職位申請表,已列出標準聘用條件,僱主若採納表格列出的招聘條件,如相關職責範圍、入職條件、正常工時等,無須再特別甄別,進入下一步的本地招聘程序,「本地招聘和諮詢勞顧會等程序則不可縮減,保障本地人就業機會,亦確保僱主招聘條件合理,其他流程可行的話都盡量加快。」
特區政府勞工處又安排職員專責篩選申請表以加快初步甄別,同時靈活地處理僱主本地招聘期間刊登招聘廣告的安排及加快跟進面試結果,並加密向勞顧會呈交申請。
處方消息人士表示,隨着有關措施的推出,個案處理已提速提效,今年6月獲批的輸入勞工人數為5,319人,高於同月申請4,414人的水平,獲批的勞工當中有2,969人為餐飲服務相關行業,比同月申請輸入2,200人為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