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間僅存的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殘卷。 資料圖片

司馬光(公元1019年至公元1086年),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自幼聰穎,博學多才,仁宗寶元年間進士,任大理寺評事,併州通判。嘉祐年間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諌院。英宗時官至龍圖閣大學士,神宗時任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哲宗初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之職。

司馬光感到歷代史書繁瑣龐雜,讀者很難有系統地閱覧,遂仿《春秋左氏傳》體裁,以年為綱,將戰國至秦二世的歷史編成八卷,進呈英宗,這便是《資治通鑑》的前身。

在《進書表》中,司馬光闡述了這本書的編寫原則是專門擷取事關國家興衰存亡,情繫百姓喜怒哀樂,善良可以成為楷模,邪惡可以作為警戒的材料。他的想法得到英宗的首肯和支持。英宗治平三年,司馬光奉命自選官屬,置局編纂。經過十九年時間,到神宗元豐七年終於完成全書。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御賜書名為《資治通鑑》,沿用至今。

《資治通鑑》為編年體通史巨著,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止於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史事。全書分為294卷,300多萬字,記錄了十六個朝代的歷史。司馬光在史學方面造詣極深,對編纂工作也極為嚴謹,從發凡起例到擬定提綱都親自動手,再加上協助他修書的劉攽、劉恕和范祖禹等都是當時有名的史學家,書稿編成後,司馬光又反覆校訂,多次增刪,最後才成書。

「臣光曰」反映司馬光獨到見解

《資治通鑑》一書是司馬光等人於十七部正史以及野史、譜錄、別集、碑誌等三百多種雜史中,辨別異同、存是去非撰成,因此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我國史學界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書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和歷史人物的評價,博大精深、詳略得宜,有「體例嚴𧫴,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的美譽。

值得一提的是,《資治通鑑》中的史論,即「臣光曰」部分,雖然篇幅不多,卻最能反映司馬光的獨到思想。司馬光身上雖有書生式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更是一位務實謹慎以至保守的政治家。司馬光曾談到治國要領,說自己一輩子的政治經驗、讀書心得總結起來,就六個字:官人、信賞、必罰。即選賢任能,賞罰分明。

此外,他亦指出君主必須仁愛臣民,明辨是非和執政果斷。全書一百多條「臣光曰」大多圍繞這些方面來談。司馬光以為統治者提供借鑑為出發點,希望統治者能夠以前世的興衰為鑑,考證當今為政得失。

梁啟超讚天地一大文

然而此書的功效絕非僅止於此,甚至可以幫助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宋末元初學者胡三省評價此書說:「為人君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清代學者王鳴盛評此書道:「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梁啟超譽之為「天地一大文。」足見《資治通鑑》不但史學地位崇高,文學上也有一定地位,只有司馬遷的《史記》才可以與它比肩。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