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本港長期存在的土地房屋深層矛盾,本屆特區政府採取多管齊下積極措施,迎難而上突破困局,既有着眼長遠的增加土地供應、提升建屋效率等措施,還有加建簡約公屋、過渡性房屋等短期辦法,以緩解基層市民的燃眉之急,展現出急民所急、為民謀福的決斷力和執行力,讓廣大市民看到根本改善居住環境的希望。

過去兩年,特區政府在房屋供應方面作出努力,不僅加快公屋的建設進度,還創新推出簡約公屋等項目,以滿足劏房家庭的過渡居住需求。首批簡約公屋日前已開始接受申請,反應踴躍,體現了政府對市民居住環境的深切關懷和解決住屋問題的堅定決心。

本屆政府在土地供應也落足工夫。政府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土地供應,包括發展新區域、活化現有土地以及鼓勵私人發展商參與公共房屋建設等,以緩解土地供應緊張的狀況。同時,政府積極引入組合建屋技術,縮短建築時間和提升房屋的環保性能。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早前預計,未來五年傳統公屋的建屋量約14.2萬個單位,再加上額外興建約3萬個簡約公屋,整體建屋量將增加至約17.2萬個單位,較上一個五年期增加約9%。隨着公屋興建進度的加快,政府有信心到2026年至2027年度,公屋輪候時間可以由現時的5.7年下降至4.5年。這些來之不易的成績,正是本屆政府努力覓地建屋的成果。

在增加供應的同時,本屆政府還注重規範住屋租務市場。根據政府統計處調查,全港約有10.8萬個劏房,涉及約21.6萬名居民。劏房樓面面積中位數為11.6平方米,約半數劏房不足13平方米。劏房居民居住環境惡劣、生活負擔重,更容易造成跨代貧窮。政府實施了管制劏房租務的《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為劏房租客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打擊大幅增加租金和濫收水電費等現象。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領導的「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正制定劏房居住環境最低標準,為取締「廚廁合一」「棺材房」等劣質劏房作準備。政府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和計劃,積極落實政策措施,「告別劏房」不再是奢望。

解決土地房屋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投入。政府也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強調將繼續關注市民的居住需求,不斷完善和優化房屋政策,以確保每一個家庭都能擁有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相信在政府和各界共同努力下,本港的住屋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市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幸福感、獲得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