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國光集》第十九集,左忠毅公臨命家書(部分)。

讀過明史,相信不會對左光斗、史可法二人感到陌生。而且,清代「桐城三祖」之一方苞所撰的《左忠毅公軼事》更是香港教育局高中20篇「建議篇章篇目(文言經典部分)」之一。

顧名思義,《左忠毅公軼事》記述了明末「東林黨」成員左光斗的生前軼事。「東林黨」是明末的文人集團,由於成員大都是由一群講學於東林書院的文人組成,故以東林名之。

「東林黨」提倡革除朝野積弊,並主張嚴懲權貴貪贓枉法,所以遭到一群以宦官為首的利益集團群起而攻之。左光斗時任「左僉都御史」,也是「東林黨」的核心成員,因而遭奸宦魏忠賢誣陷,矯旨下獄受酷刑而死。

這篇文章主要紀述了左光斗的兩件事,而且這都與後來在揚州組織抗清的史可法有關。

第一件事是寫左光斗在擔任京城主考時,微服出巡偶遇史可法,並在後來破格提拔他。此事,一方面突出左光斗明察秋毫,識史可法於微時;另一方面,也記述後來史可法繼承左光斗遺志,為國家捐軀。

第二件事是寫左光斗被誣陷下獄後,史可法想方設法到牢獄中探望。文中寫到其時左光斗「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然而,他一見到史可法便即當頭棒喝,責怪其「輕身而昧大義」。

左公「軼事」非杜撰

而在文章之中,這兩件軼事之後,方苞還寫史可法嚴於治兵,公忠體國,「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毋使「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這一左公軼事之外的軼事,正是方苞畫龍點睛、圓滿全文的重要構件。他既呼應了左公選拔得人的遠見卓識,也寫了左公與史可法的情誼深厚,師生二人均為國忘身。

最後,方苞提到他的「宗老」(同宗長老)塗山,既是左公外甥,也與其父親友好,並且是從史可法口中親自聽到這些「軼事」,說明了上述內容是真有其事。

所謂「軼事」,其實就是一些正史未載,而又鮮為人所知的鄉談傳聞。方苞所記,固然是他從「宗老」口中得知,但事實上,左公這些「軼事」卻真實地有文獻可以佐證。

清末桐城人馬其昶曾經編撰過一本《左忠毅公年譜定本》,提及左光斗在獄中曾寫了12封血書,並指這些血書「血點淚痕染棉帛,遂與黑墨相雜,今尚有存者,讀者無不泣下」。由於這些獄中血書都是左光斗臨終於寄語家人的,故後人又稱之為「臨命家書」。

除了《左忠毅公年譜定本》的文字紀錄,今日浙江省博物館也藏有一件「左忠毅公臨命家書」拓片。這件拓件是西泠印社在1951年交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文物,後來撥給浙江省博物館。

而此拓片內容與1911年出版的《神州國光集》(以金石為主題的刊物)第十九輯中著錄的「左忠毅公臨命家書」完全一致。此拓片是後人吳廷康據左光斗裔孫左保元裝裱的版本臨摹而成,內有方東樹、阮元等著名學者題跋或鈐款。

今日,教習《左忠毅公軼事》,可以引用此「臨命家書」作為輔助教材,讓學生更加深印象。

◆圖、文: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