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天橋上望過去,矗立太子道西近一個世紀的聖德肋撒堂匿藏於一片魚木樹花海里,奶黃色的花球掛滿樹冠。旅人無不耽溺於這處春光,來自深圳的詩晴便是其一,與友人在樹下「打卡」,為捕捉到屬於香港的「限定浪漫」興奮不已。

「其實香港不止有港風的招牌、充滿煙火氣的街巷,還有很多文藝角落。」這日,詩晴打算與友人趁「五一」假期來一場春天裏的城市文藝漫步,中新社記者決定加入其中,一窺旅客眼中的香港底色。

圖為香港大館舉辦「霓續」展覽,通過標誌性的霓虹燈故事,展示香港獨特而鮮明的視覺文化。(中新社圖片)

去往香港藝術館的路上,詩晴告訴記者,與眾多「大灣區居民」一樣,她曾數度來港旅行,對傳統旅遊區如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了如指掌,「以前每次來必買一大堆藥妝、面膜,幫親友買各類膏藥和奶粉」。疫後,世界聯通恢復,改變也在悄然發生,四通八達的網購服務,令香港化妝品、奢侈品價格不再具吸引力,進口產品亦可送貨到門,這令詩晴來港購物的需求「一下子消失了大半」。

在互聯網行業快節奏的工作壓力下,詩晴需要的是輕鬆的旅行模式——邊走邊逛,品嘗當地美食,感受人文風情。「我很喜歡香港的老建築,充滿了歲月的味道。」詩晴覺得,走在路上,路過舊油麻地警署、廟街,再沿着彌敦道向着維多利亞港前進,彷彿走在了從前看過的那些港片裏。

「就是這裏。」順着詩晴手指的方向望過去,是藝術館內以「生日」為主題的藝術裝置。366個紅色「生日信箱」堆疊起來,讓大家為素未謀面的彼此親手繪製生日卡片。這是她在一款時興的社交軟件上翻到的「打卡」攻略。

圖為中環街市年宵市集,5米高的大紅花牌及特色排檔推廣「大笪地」特色文化。(中新社圖片)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根脈和靈魂,人文情懷濃厚一直是香港的特色,也是我喜歡香港的原因。」詩晴留意到,這幾年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香港通過策展手法、營運模式等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國際城市之風。「比如M+博物館,我印象最深的是憑當日票可以無限次入場,從這些細緻周到的安排就能看出一個城市對文化藝術的重視。」

午餐選擇過海到中環久負盛名的九記牛腩,等待的隊伍延伸數十米至一側石梯,食客們操着日語、韓語、英語,來自五湖四海。排在記者前面的韓國女孩寶美與姐姐和父母同遊,她舉起手機將小店與巷仔、舊樓群、鄰街的大排檔一同框入照片中。她告訴記者,這次除了想嘗試點心、艇仔粉、車仔面等美食外,還計劃去一間位於銅鑼灣的茶室體驗中國茶道文化,是被一位早前來港旅行的韓國演員「種草」的。

顯然,他們將踏上與詩晴截然不同的旅遊路線。「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對香港的認識不同,吸引他們的特色也會不同。」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香港中國旅行社董事長姚柏良認為,早前旅發局邀請來自不同客源市場的KOL(關鍵意見領袖)針對當地旅客喜好進行推廣,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引流作用。長遠來看,香港仍要掌握主動權,從迎合需求轉為創造需求,「我們要主動打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旅遊內容、文化產品,創造新的熱點」。

經活化後的中環街市無疑是最佳例證。詩晴在這裏收穫頗豐,一頭扎進創意小店,出來時拎着一袋膠片相機、懷舊碟子、帆布包和街景海報。拿着一杯咖啡在中庭坐下,詩晴說她能這樣坐一下午,看人來人往,牆上的舊鐘彷彿緩緩倒帶,她緊隨電影《無名》中葉秘書走上樓梯,走進霧氣瀰漫的氛圍裏,也走進那個奮鬥、繁忙而充滿生命力的時代中去了。

(來源:中新社)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