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故事,探討鳥類是如何發展出飛行能力、我們又是如何推斷的。這個話題還有許多可延伸的部分,比如鳥類的祖先是什麼?鳥類的特有特徵——羽毛,又是怎樣演化出來的?今次就跟各位探討一下。
恐龍和鳥是親戚?
之前說過,早在1970年代,古生物學家歐斯壯(John Ostrom)就通過各種化石和對比各種古生物的身體結構分析出,飛行能力的來源可追溯至地上奔跑的恐龍。歐斯壯更猜想,恐龍最初是基於其他的理由(例如保暖)而演化出初步的羽毛。在之後的進化歷程中,羽毛慢慢變得更長,結構變得完整,鳥類的祖先才運用它們發展出飛行的能力。不過在當時,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發現相關的化石證據。
及至1996年,在中國遼寧發現了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的化石。這塊化石十分完整,清楚地展示了整隻小型肉食性恐龍的骨骼和眼窩。最引人關注的是這塊化石保留有化石化羽毛痕跡,能夠看到原始羽毛的結構,這些原始的羽毛沒有分支,也沒有正常羽毛用來搧動空氣、纖維綿密的部分,因此不能用來飛行。這些有如毛髮的絲狀羽毛,有點類似今天新西蘭奇異鳥的羽毛。之後,在遼寧同一個地質區域中找到更多擁有原始羽毛的化石,並且所顯示的羽毛有着不同形態,甚至有一些已經有了初步的主軸和分支。
恐龍有羽毛的這一發現,進一步完善了我們的猜想,恐龍和鳥類在演化上確實有關係。雖然歐斯壯之前已經藉由分析恐龍的骨骼結構說服了大部分學者,令我們有理由相信鳥類是由恐龍演化過來的。但由於羽毛是鳥類獨有的特徵,有羽毛的恐龍成為一個更加有力的證據。
另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原始的羽毛並不利於飛行,顯然不是為了飛行而演化出來的,而是後來才逐漸變得利於飛行。這種「無心插柳」、器官發展出和本來「計劃」不同功能的現象,被科學家們稱為「擴展適應(exaptation)」。協助魚類在水中浮沉的魚鰾亦是另一個例子:古代魚類的原始肺部後來演化成陸上動物用來呼吸的肺部,但在魚類的身上,則略為改變了功用,發展成也是善用空氣的魚鰾。
那麼羽毛最初的功用究竟是什麼呢?化石中的原始羽毛只在中華龍鳥身體的周邊找到,濃密而且分布平均,所以用來保暖真的是十分合理的推論。不過這就表示中華龍鳥已經是溫血動物,有恒常的體溫,在面臨環境溫度的變化時不能改變自己的體溫以適應環境,因此才有保暖的需要。通過對比不同個體的化石,我們可以推斷出生物的生長速度,而分析則顯示,中華龍鳥骨頭生長迅速,代表其較高的新陳代謝率,正好就是需要為自己身體產生熱能的溫血動物的特徵。
小結
近年愈來愈多相關的證據被發現,讓我們能更清楚地理解恐龍怎樣慢慢演化成現代的鳥類,並發展出飛行的能力。這是近代生物學界的一大發現,不過細心一想,原來這不過是2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科學的發展,有時好像寸步難移,有時卻一日千里。不過最重要的,自然還是科學家們鍥而不捨的努力。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