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障礙學會主席彭彥茹醫生。香港文匯報記者吳健怡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柏金遜症是常見的腦神經衰退疾病,全港目前有逾1.2萬名患者,隨着人口老化,患者有增無減。不過,不少人對此症的認知局限於其運動徵狀,如手震等。香港運動障礙學會提醒,該症伴也有非運動徵狀,如關節或肌肉疼痛、抑鬱及睡眠障礙等,卻常被外界忽略,建議出現相關徵狀的市民及早求醫,新一代MAO-B抑制劑配合左旋多巴可以控制中晚期病情,更有效對抗柏金遜症的非運動症狀,價錢與上一代藥物相若,該藥正申請進入醫管局藥物名冊。

柏金遜症成因是腦幹內名為「黑質」的部位退化,導致負責指揮肌肉活動的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分泌減少,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屬運動功能障礙之中最常見的疾病,亦是第二常見的腦神經衰退性疾病。香港運動障礙學會主席兼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彭彥茹表示,人口老化下,相信患者人數將持續上升。

醫學界發現不少患者於確診前,已出現非運動徵狀,「譬如疼痛,可能真係退化性關節炎,冇診斷的話好難有針對性治療。」她建議特區政府積極展開宣傳,通過舉辦講座、編制宣傳資料等方式,加強向公眾普及柏金遜症的預防和治療知識,提高市民對柏金遜症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