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實施首日,全港14個試點之中包括深水埗兩幢「三無大廈」。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下午訪查深水埗這兩幢「三無大廈」,見到部分樓層的公共垃圾桶都套上指定垃圾膠袋,為違規使用普通垃圾袋的居民「包底」,做法有違特區政府的建議;亦有個別樓層繼續使用普通膠袋,有居民反映遲遲未收到政府派發的指定膠袋。有區議員建議政府在正式實施前增加地區回收點,以協助居民更好執行法例。
「三無大廈」試點之一的長沙灣道58號共有5層樓,無電梯,每層樓僅有一個單位,部分單位明顯已被改建為劏房。每層樓梯轉角處擺放一個公共垃圾桶,個別垃圾桶已套上指定膠袋,做法與政府早前表示不鼓勵「包底」相悖。
至於另一處試點的「三無大廈」,即為北河街15號及17號,由於該大廈設有門禁,採訪期間亦無市民出入,故記者未能進入大廈內探知詳情。該大廈地舖商戶表示,僅從新聞報道上得知所在樓宇屬「先行先試」計劃範圍,但未有政府人員向他們講解流程,更無人上門派送指定膠袋,他指「三無大廈」沒有法團,居民組織鬆散,更需要政府人員協助執行。
商戶:無人派指定膠袋
在上址經營理髮店多年的周女士表示,無政府人員向他們派發指定膠袋。她表示,日常垃圾一般會送到附近的垃圾收集站,若遇上非開放時間,或是僅有小量垃圾,則會丟棄在街邊的橙色垃圾桶。她理解政府政策初衷,但希望有人上門解說細節,試行期間若無罰則,相信居民主動轉用指定膠袋的動力不大。
旁邊的跌打舖店主江先生亦表示,政府對垃圾收費的宣傳有待加強,他僅知道法案實施日期,但具體細節一概不清楚,「我們都是希望守法,做良民,但是不知道怎樣執行。」
住戶譚女士曾致電索取指定膠袋,職員卻着她到石硤尾領取。她認為,「你(政府)做試點的話,必須要有專人派垃圾袋。要確保這幢大廈的人都有垃圾袋。」
區議員籲增設回收點
油尖旺區區議員黃舒明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該區同樣存在較多「三無大廈」,改建劏房亦非常普遍,不少劏房居民反映住所環境狹窄,無法存放太多回收物,又不希望將可回收物品直接棄置,建議政府設立更多回收點。「旺角的『綠在區區』要走到大角咀,油麻地的『綠在』則要去到佐敦,對於居民都不太方便。」
環保署昨日回應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雖然負責團隊較早前已到各試點主動聯絡居民及商戶進行溝通及講解安排,惟部分住戶不在家而未能聯絡上,團隊已留下聯絡電話以便跟進,以及安排未有指定袋的「三無大廈」住戶聯絡派送。
環保署續指,首日在場職員發現部分住戶及商戶有需要跟進的情況,例如商場物管派發予商戶的指定袋有不合用的情況,已聯絡物管跟進。「『先行先試』剛起步,負責團隊會主動跟進盡早解決問題,亦鼓勵參與者如實反映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情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