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堂」每日製作逾2萬份營養均衡的膳食,提供約1.1萬份其他膳食和食物包。
◆「惜食堂」現時每周平均回收45噸可安全食用的剩餘食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明)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減廢回收,除部分物料可循環再造外,剩餘的食材也可轉贈給有需要人士。其中,慈善團體「惜食堂」早年開展全港首個食物回收及援助計劃,向本地飲食界回收仍可安全食用的剩餘食材(如賣剩的菜瓜、未拆封及未過期的食物),再派贈予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惜食堂」夥伴及資源發展部高級主任黃君婷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8月垃圾收費正式實施後,相信捐贈的剩餘食材會增加,機構長遠或會檢視是否需要增加飯堂,以及增加派發食物包。

「惜食堂」現時平均每周回收45噸仍可安全食用的剩餘食物,每日自家製作超過2萬份營養均衡的膳食,並提供約1.1萬份其他膳食和食物包,透過不同地區的合作機構派發食物給有需要人士。黃君婷說:「我們在港九新界各區都有一些社區中心或長者中心等去協助派發。」同時,「惜食堂」在深水埗設立唯一一間飯堂,為獨居及有困難的長者提供熱飯餐。

多地擺放食物回收機

至於食材回收渠道,她指目前有不同的回收商協助,除有食肆的剩餘食材,亦有大批次未使用的食材等,並與一些商場、住宅及地產發展商合作,在多個地點擺放食物回收機,因此不止商戶,公眾也可透過食物回收商或食物回收機捐出食物和食材。獲回收的食物和食材涵蓋各類型,除了肉類和菜蔬,亦有乾貨食品如零食甚至食油和調味料等。

回收有助食肆減廢,繼而減少指定垃圾袋的開支。她表示相信,垃圾收費計劃正式生效後,捐贈的食物和食材會有增加。不過,她強調「惜食堂」基於衞生及食安考慮,只回收能安全食用的剩餘食材,如剩菜,而且有機制篩選食物,不會全盤回收,「是否多了捐贈,所有都適合我們用呢?我們有自己的食安指引和食物安全檢測程序,回收食物時會問有關食肆或商戶等為何要捐贈、食用有效期、包裝是否完好等,查問這些基本資訊後,都已篩選了一部分食物,收到後亦有抽查程序,確定是否完全未過期和符合食安標準,保證回收的食物可以安全食用。」

黃君婷又指未有預計垃圾收費實施後回收的食物和食材會增加多少,只表示「多多益善」,希望能夠再增加提供食物的產量,以支援更多有需要的巿民。至於會否再增加社區中心為長者等提供堂食熱食,她則表示要從長計議,「我都希望,如果區區都有營運的飯堂好似便利店那樣,當然是最好,但現階段我們營運的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