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安正在創作中。
◆陳冠安《氣》
◆陳冠安《Miss思》
◆許俊傑 小型花皿
◆陳冠安《觸》
◆許俊傑 藍墨茶茶杯
◆陸珊《縫補生命-心臟#4》

古語道「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講的其實是一門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鋦瓷。這一將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鋦釘修復完好的技術,不僅歷史悠久,曾經也非常普遍,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一處為鋦瓷工匠工作的場景。而今在消費主義浪潮的席捲下,人們越來越遠離「修繕」的概念,「汰舊換新」成為主流,但仍有一些藝術家試圖將陶藝與鋦瓷工藝結合,他們不僅修復破損的物件,亦在修復中創造出不完美的完美。靜觀這些藝術品,品味它們修復的痕跡,我們或許能體會到一種蘊藏在物之本身中的感動。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Artspace K近日正舉辦展覽「舊物·新念—藝術家向修補的時代致敬」,邀請9位藝術家,以86件不同的藝術創作來致敬修補的時代和修繕的概念。在這之中,有數位運用鋦瓷工藝的藝術家,他們在修復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令舊物、破碎之物重新轉化為美麗的藝術品。

擁抱殘缺 不強求修完整

來自台灣屏東的藝術家陳冠安,大學時專攻金工和天然漆專業,後來開始接觸器物修復。對於器物本身的傷痕,他在修補之餘會做一些巧思,比如重新設計和進行雕刻,加入新的元素,令修復後的成品呈現出新風格。「做久了便會覺得,修復的最終目標並不是讓器物變完整,而是隨着破損的形狀來做創作。」他的作品《氣》就是將一個破損的飯碗,沿着損壞的邊緣做出書法線條設計,飯碗搖身一變成為了充滿藝術風格的花器。陳冠安覺得,破損也可以很美:「有一些東西,壞了也漂亮,我不想修復得太過,而是點到為止,不刻意隱藏它的傷痕。」

陳冠安喜歡修復,不僅是因為物件破損後呈現的樣貌很多元,他修起來很有成就感,更是因為每個願意修復器物的人背後都有故事,有感情。透過故事和修復,他也與委託者之間產生深刻的聯結。作品《念》是一位已過世的茶藝師的藏品,其家人在他逝後把這個茶海送給了幫忙操辦後事的茶藝師好友。好友將之作為花器使用,有天不小心摔壞,找到陳冠安修復。閒聊中,陳冠安才發現自己也認識這位茶藝師,曾幫他修理過一件破損的茶壺,緣分的神奇令他驚嘆。委託者只想簡單處理,只要能繼續使用就可以,於是陳冠安用金繼加上傳統式的鋦釘,「太多花俏的東西反而會破壞器物的質感,所以我只用了一顆金屬鏤花作為點綴,其他的就用普通鋦釘。」

物猶如此 關照人的內心

金繼是另一種修復陶瓷的方式,是用樹脂製成的天然漆黏合、修復破損的陶瓷,經乾燥後再於表面灑上金粉,從而凸顯裂縫,營造出獨特而精美的藝術品。它作為一種哲學,是將破損和修補視為物件歷史的一部分,而非掩飾。金繼源自中國,古時的人們珍視器具,即使不是十分昂貴,碎裂後也會拿去修補,然後再繼續使用。那時只是用漆,後來傳入日本,因為受到侘寂美學的影響,就將裂痕上金。

香港陶藝家許俊傑原本全職從事陶藝創作,以製作日常生活器物為主,大約在十年前,他透過一位日本陶藝師接觸到金繼,覺得這項工藝非常適合修復陶器,因為陶器的古樸與燦爛的金色相得益彰。那時香港沒有很多人通曉金繼技術,許俊傑就開始自己摸索研究,用金繼工藝修復一些燒製失敗的陶器。「我覺得這一工藝可以延續器物的生命,而且能結合陶藝來講述人與器物之間的關聯。」由此他聯想到人的內心:「其實人的成長也會有自己的『裂痕』,有時需要面對內心的遺憾,也許人也只是需要小小的修復,像金繼一樣,不必大修大補。」

藝術家陸珊曾跟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振海學習傳統中國鋦瓷修復藝術,今次她展出「縫補生命系列」,在瓷器製作的「心臟」和「大腦」打碎後再以鋦瓷工藝修補,而另一邊則繪上繽紛的花樣。她說:「透過鋦瓷表現出好像修補自己心靈一樣,希望每個人都能如這般面對自己的創傷,並且一一縫補。」

鋦瓷是一種民間智慧

《玉篇》中解釋「鋦」字為「以鐵縛物」,原本並非特指陶瓷修復,而是更多運用於建築、造船等行業的工藝。後來,這項工藝用作修復鍋、碗。古時民風樸素,若是餐具出現裂痕不忍丟棄,或不慎打破傳家之寶,都會請鋦瓷匠進行補瓷。鋦瓷工匠在民間十分普遍,在不同方言中也有不同稱呼,粵語、客語稱為「補鑊公」「補鑊佬」,閩南語稱為「釘陶工」「補硘仔」,北方方言中則稱為「鋦碗匠」「碗兒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