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工商總會主席、麗達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江達可5日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問題時表示,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推進科創協同發展,積極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但同時,受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大灣區內部城市仍然競爭有餘而合作不足,影響了創新協同質量的提升。因此,他建議完善大灣區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創新協同發展模式,進一步增強灣區整體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江達可表示,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時,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九項重點任務之首,強調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此,他認為,協同創新發展是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他說,近年來,隨着土地、勞動力、環境等要素成本的上升,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推進發展動能轉換,發揮穗港深科研力量雄厚和珠三角產業鏈條完善等優勢,協作開展高新科技研發和技術產業化活動,大力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數據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二。可是,受行政區劃和地方保護影響,部分灣區城市產業規劃仍然「以我為主」,遇到新興項目就盲目上馬,產業發展同質化競爭嚴重。同時,科研基礎設施也存在重複投入和重複建設現象,優質創新資源的互聯互通存在約束。此外,創新協同主要發生在香港、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灣區核心城市,而肇慶、江門等灣區邊緣城市,既缺少融入創新網絡的要素稟賦,也難以分享到協同創新帶來的紅利,缺少融入灣區創新網絡的動力機制和政策環境。

針對上述問題,江達可建議,要優化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完善科創協同管理體制,推進產業發展一體化。建議探索設立由粵港澳三地參與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聯席會議機制,全面統籌大灣區科技發展戰略及規劃、政策配套服務,進一步明確地方產業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按照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中試驗證、技術產業化等環節布局城市產業分工,打造產業鏈創新鏈深度銜接的區域共生生態。

同時,還要構建科研資源共享平台,實現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大力整合科創走廊、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科創機構的優質科研資源,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台,建立健全科學數據、科研儀器等科研資源的跨境流動、使用規則,打通科研設備跨境使用局限,實現創新資源的共建共享。

此外,要優化科創協同發展模式,帶動邊緣地區快速發展。在此方面,建議複製推廣「雙向飛地」模式,支持廣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發揮龍頭作用,與邊緣地區、末梢地區合作建設更多「科研飛地」+「產業飛地」,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聯動的雙向賦能。探索創設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調整基金,支持跨區域產業轉移,促進灣區邊緣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