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取代投資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圖為上海車展上,新能源汽車成為焦點。 資料圖片
◆中國文旅餐飲消費火熱。圖為遊客在哈爾濱太陽島冰雪藝術館體驗冰雪娛樂項目。 新華社
◆中國推動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圖為觀眾在展覽會現場體驗智能運動產品。 資料圖片

專家:提升居民收入 望迎務實舉措

編者按:作為中國國家治理最重要的形制之一,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將為外界提供觀察中國謀劃內政外交、國計民生的重要窗口。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同時也面臨複雜的環境、風險和挑戰,需要廣泛凝聚共識、團結應對。在此背景下的全國兩會,如何發揮「中國之制」的優勢來布局謀篇,值得關注。

香港文匯報從今日起一連五天推出「兩會前瞻」專題,從宏觀經濟、科研、外交等角度,邀請學者專家,拆解重點關注議題,敬請垂注。

2024春節假期出行火熱,文旅餐飲消費創紀錄,中國經濟錄得「開門紅」,凸顯內需韌性,但房地產活動持續低迷、居民消費復甦疲弱以及徘徊不去的通縮壓力等,仍是決策者亟待破解的現實挑戰。今年中央提出「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穩增長與促改革如何協調推進,推動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料將在全國兩會上成為重點熱議話題。經濟轉型期的中國經濟,消費取代投資成為拉動增長的最主要動力,培育壯大新興消費、提升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等有望迎來更加務實的舉措。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2023年疫後復甦首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5.2%,超額完成既定目標,但與此同時價格持續低迷,GDP平減指數罕見為負,導致名義GDP增速低於實際增速,與名義GDP相關性更強的企業營收、利潤等微觀感受與宏觀數據存在溫差,亦反映總需求不足、預期偏弱問題仍未改善。

消費取代投資成增長主要動力

中國當前正處於經濟結構的快速轉型期,消費取代投資,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增長較2022年大幅提升,當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創下歷史紀錄,不過剔除基數等影響後,消費兩年複合增速只有3.4%,「明強實弱」的特徵不可忽視。

2024年,元旦及春節假期消費延續火熱態勢。春節8天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4.74億人次,出遊總花費6,326.87億元人民幣,分別較疫前2019年同期增長19%、7.7%,但人均每日旅遊花費同比約降5%;消費的重頭戲之一,房地產市場的新房和二手房銷售均弱於以往,返鄉置業的需求仍偏弱,房地產市場恢復有待時日,表明消費復甦仍面臨不少曲折和困難。

2024年中國經濟或將面臨一系列挑戰,首當其衝是在高基數、旅遊等報復性消費反彈力度將減弱、財富效應下降等因素影響下,消費復甦可能放緩;同時,房地產業出現企穩跡象,但還非觸底反彈,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亦可能帶來出口下行壓力等,2023年表現亮眼的「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也面臨調整壓力。

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問題

「消費呈現回升向好態勢,凸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但回升步伐不及預期,動力不夠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當前數字智能技術向消費領域廣泛滲透,消費升級顯現出巨大活力。新型消費加快興起,成為創新業態模式、激活消費潛能的重要力量。「應當主動迎接消費創新變革的新浪潮,鼓勵發展新型消費,創新消費場景;推進消費數智化轉型,通過稅收抵扣和財政補貼等方式,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資金問題;培育消費創新生態,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包容審慎監管方式,為消費擴容提質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着力擴大國內需求」着墨頗多,表述也與以往不同,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近期服務業投資比重已超過房地產投資,上升到第三,與服務消費有望形成良性互動,成為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大力發展數字綠色健康等消費

在具體部署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在傳統消費領域繼續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消費,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消費品原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建材、智能家電等下鄉活動已列入相關部門工作日程。

加快教育養老文旅等市場開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今年兩會將提交促進消費升級的提案。遲福林建議要加快教育、健康、養老、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市場開放,爭取到2025年,服務業領域市場開放水平接近工業領域水平。加快形成教育培訓領域的監管標準,對教育培訓行業進行常態化、規範化監管;用負面清單管理的辦法,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法律未禁止的教育培訓領域。

此外,大健康消費、養老消費、綠色消費、數字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釋放。遲福林建議要支持社會資本進入精準醫療、精準營養、醫療美容、化妝品等健康服務業,大力發展以健康諮詢、健康檢測、健康干預、慢病管理、家庭醫生、健康保險等為主的健康管理產業,全面加大優質健康服務供給。要擴大養老消費有效供給,創新養老消費新業態,推動服務機械人、康復機械人在養老陪護、醫療康復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健康諮詢、緊急救護、慢性病管理、生活照護、物品代購等「智慧助老」服務;支持消費領域的平台企業運用新技術探索和打造數字消費新場景等。

另外,遲福林強調,消費的提升主要取決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完善資本、土地、數據等要素的收入分配,對促進消費至關重要,應當加速推進。刺激消費,政府首先要讓社會保障更加完善,加大補助失業和低收入人群,多發放一些消費券,將更多稅收用於民生性保障,為經濟長期增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