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十年,國務院新聞辦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在發布會上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趨完善,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個市級部門、約三萬工作人員已經遷至副中心辦公,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當前,雄安新區對外骨幹路網全面建成,進入大規模建設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的階段。
北京成全國首個減量發展超大城市
郭蘭峰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着眼於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形成了疏解的方案和政策體系,推動首批高校、醫院、央企總部在雄安新區落地建設,同時也出台了關於戶籍、投資,以及疏解到雄安新區的職工或者企業的工資收入等政策。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四所高校的雄安校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雄安院區都已經開工建設,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礦產等央企雄安總部正在加快建設」。郭蘭峰說,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正在不斷優化,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疏解的第一批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下一步將實施新一批具備條件的疏解項目。
「雄安新區已進入大規模建設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的階段」。郭蘭峰透露,當前雄安新區城市的框架已經基本顯現,對外骨幹路網全面建成,白洋淀水質基本保持在Ⅲ類,新區也有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代碼、車牌等。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郭蘭峰表示,北京和河北聯合成立了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理事會、執委會,十多家北京的醫院與北三縣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趨完善。環球影城已成為旅遊地標,北京藝術中心、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等文化建築已經建成亮相,副中心的生活品質正在不斷提升。
郭蘭峰指出,京津冀重點領域協同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交通一體化網絡加快構建,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態協同治理成效明顯,2023年區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北京藍」成為常態。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持續強化,中關村企業在天津和河北設立分支機構的已經達到一萬多家,北京流向天津和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800億元人民幣,9,900餘家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直接結算。
數看京津冀十年成果
◆中關村企業在天津和河北設立分支機構達一萬多家
◆北京流向天津和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800億元人民幣
◆9,900餘家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直接結算
◆北京西站到雄安新區通勤時間50分鐘
◆大興機場到雄安新區、天津市區分別需19分鐘、40分鐘
◆京津、京滬、京濱、津興四條高鐵聯通京津,天津港集裝箱年吞吐量超2,200萬標箱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