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近年積極發展過渡性房屋,希望盡快改善基層劏房市民的居住環境,部分位處新界的項目,在推出初期被批評位置偏遠。但元朗「江夏圍」運作一段時間後,大部分入住的居民都反應良好,認為交通配套沒有想像中差,同時改善居住質素和家庭關係,其好處是入住前想像不到的。政府要持續完善過渡性房屋的交通和社區設施配套,同時多組織「睇樓團」,讓住戶現身說法,改變部分市民對過渡性房屋的偏見,讓公共房屋資源盡可能幫到更多基層市民。

政府於2018年提出過渡性房屋計劃,幾年來多個項目已先後落成,如「同心村」、「江夏圍」、「齊+」等。這幾個位於新界的項目提供的單位數目較多,但早期被指交通不便、配套不足,反應未算踴躍。經過一年多的運營,「江夏圍」目前的入住率已逾九成,受訪者向傳媒分享入住之後的好處。

首先是交通配套比想像中好,在熟悉交通出行方法後,交通不便的疑慮已消除;其次是改善居住環境,過渡性房屋項目雖然每戶面積不大,但房間光線及通風條件良好,基本生活設施齊備,生活質素遠比劏房好;第三是大幅節省住屋開支,「江夏圍」3至4人單位面積有229平方呎,每月租金只是3,190元,比在市區劏房或天台屋的租金便宜不少;四是有社會服務配套,營運機構會定期舉辦不同活動,提升居民生活技能、改善親子關係、融入社會。香港理工大學去年研究了35個過渡性房屋項目,發現七成受訪者表示在入住後,改善了與家人的關係,九成受訪者認為社區鄰里表現友好。

本港有20多萬劏房戶急待改善居住環境,但部分劏房戶因為對新界過渡性房屋存在偏見,寧願繼續蝸居劏房、捱貴租,沒有好好利用社會資源,未免可惜。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作為紓緩基層住屋難的中短期措施,以低廉租金、提供較好的居住環境和服務配套給基層市民,讓住戶有空間積蓄金錢、改善社交網絡,增強面對逆境的能力,這些好處是劏房不能提供的,劏房戶應懂得權衡利弊。

根據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去年11月提供的數據,政府已覓得土地提供超過21,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截至去年10月底已有約9,000個投入服務,今年預計有11,000個單位落成啟用。政府為改善過渡性房屋的入住率做了不少工作,包括推出過渡性房屋中央統一平台─「住得易」,讓市民可於網上申請。現時市區、擴展市區和新界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入住率平均超過九成,部分單位已經流轉第二次。

政府要進一步把好事辦好,包括多向居住在劏房的基層市民舉辦簡介會,將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的好處講清楚、說明白;更可以組織一些過渡性房屋「睇樓團」,讓劏房戶親身到項目現場,透過與住戶的溝通了解實況,把握改善居住環境的機會,也讓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物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