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香港教育界,有關於資訊科技在歷史文化方面大多從虛擬實境(VR)、增強實境(AR),或設計在線文物展覽館,將現有歷史文物呈現給學生,學生可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觀看在虛擬文物展覽館或回答由老師所設計的問題,讓學生探索和了解文物。

隨着ChatGPT 的出現,在全球掀起對人工智能應用的熱議。ChatGPT有別於過往刻板式的回答,能夠根據用戶的問題或對話進行智能回應。由於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廣泛,對於不同領域或產業結構造成影響,例如線上客服對話、編程、學習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反思。

在現時中學課程中,如中國歷史科、歷史科等課程設計偏重於不同時期的演變或文明演進歷程,對於各地文物或文化元素大多散落於不同課題。加上在有限的課時下,老師為注重課堂與考試的結合而集中講授學科知識及相關技巧,而減少了文化、歷史和藝術等精神層面的培養,忽略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

日前,筆者學校帶部分高中學生到一所大學參與創新與傳承主題演講。來自清華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的講者分別為學生講解現今國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藝術結合,以及利用數位媒體技術將中國神話活化。例如如何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將古代文物所缺損部分進行模擬修復,例如模型重建、文物仿製等進行虛擬修復。

科技協助文化教育

傳統的修復方法可能需要對文物進行實際的物理修復,可能會對文物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進行模擬修復,不但可以避免進一步損壞文物,保護其原貌和材質,而且可以大大縮短修復時間,並減少人工干預的需求,減省傳統的文物修復需要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大大提升公眾人士或學生接觸文物的機會,提供一個完整的視覺呈現,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物的原貌和歷史價值,有助了解不同文物的價值和意義。

另一方面,學生透過參與講座活動,不但提升他們對傳統文物的了解,增進對國家的歷史、文化、語言、整體發展等認識,從而產生認同情感與心態。而且學生可以通過講座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專業知識,深入了解現今國家在人工智能和歷史研究方面的發展成就,對拓展視國、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 洪昭隆(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