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家族》

作者:瀨尾麻衣子

譯者:王蘊潔

出版:尖端

當初看《接棒家族》,本來還蠻有期待——電影版有田中圭、石原聰美及永野芽郁壓陣,豈料看下去絕不是味兒,又是一齣老掉牙的擬家族物語。拿回小說看,發覺大同小異,想不到小說於2019年已奪「書店大獎」,而且累計已銷出數十萬本——那才是最令人驚訝的地方,即大家不用再花心思,只要不斷重複老調已可成暢銷作!

事實上,今天談日本流行文本的擬家族風,已經令人有點不好意思。流行文本中的擬家族名作,應首推《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的成功之處,是安倍夜郎把擬家族與家族兩端的關係作互動描寫,勾勒出時代脈搏的變化。食堂的設計固然符合都市人漂泊無根的美好想像,漫畫中其實多次透過不同人物的口中,均道出一旦寂寞的時候,總想到食堂走一趟,從而去避免自己的隻影形單。那就屬理所當然不過的投影,也符合傳統以來所有「上京」故事的基本特質,遠赴東京且與故鄉的家庭斷絕來往,或多或少與追求自主人生有一定關係,於是只好在特定空間中,透過與陌生人的親密交往從而建立虛擬的家族幻覺。

從創作人出發,日本最炙手可熱的導演是枝裕和,正好再三於《小偷家族》及《孩子轉運站》探討相若命題。

好了,擬家族的主題在日本當然有社會基礎。日本的家庭本位意識,其實是費了數十年的「努力」,才將它一點一滴盡情破壞。客觀條件之一,是日本的城鄉差異甚大。正因為此,日本人一旦「上京」後,自然成為孤絕分子,客觀條件上容易陷入無援作繭的境地。加上日本家庭的解體,其實由七十年代的中產家庭開始瓦解(父親長期不存,周日工作或打高爾夫球成為定則),於是一旦蔓延開來全面崩潰,就真正有「全民化」的基礎,影響極其深遠。家庭崩壞,自然就需要替代品,於是對擬家族的想像就應運而生。加上日本的志工文化迅速萌芽生根,如311的福島核災以及熊本地震等,我們均看到的是民間社會的迅速自救,自然令人對此有美好的想像。

但問題是擬家族的主題已出現二十年了,總不成仍停留在起點吧!事實上,歷年來深化提升的作品數不勝數,就以角田光代的小說《樹屋》為例,針對擬家族的主題作逆向書寫,過去同類文本通常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他者,因如此或如彼的因由才在某時某刻聚合一起。但在《樹屋》中,角田光代顯然想以家族史的角度,重新去書寫一次過去所執着的母親。雖然處理的是藤代家一族人,但在她筆下又自由自主得好像沒有血緣的羈絆,正如良嗣的形容就如一所「簡易旅舍」。

家族成員盡可做自己喜歡的事,談戀愛、選對象、不上班等等,皆沒有人干涉,底線是「自己的爛攤子自己收拾」。這正是把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作「去血緣化」的一種書寫策略,背後也道出她對「血緣」本身所指的思考疑惑,令人耳目一新回到《接棒家族》,實在令人尷尬——所有角色均在為任性的梨花服務,而當中出現的人物皆是善良正直之士,一本長篇小說竟然差不多悉數為「扁平人物」的設定,稱之為「擬家族」官方廣告式宣傳的文本,絕對並無誇飾。

更諷刺的,這已足夠暢銷風行,那代表什麼?其實更值得深思。◆文:湯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