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看護壓力巨大 易陷抑鬱情緒損身心健康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心理衞生會的調查顯示,港人抑鬱指數去年再見新高,今次調查的受訪者中,近三成是照顧者,調查結果顯示,沒有向專業人士求助的受訪者中,近三成人出現中度至重度抑鬱。步入老齡化社會,愈來愈多六七十歲人士須負起照顧八九十歲父母的責任,衍生了誰來照顧「照顧者」的問題。護理專家指出,長期看護的壓力可能引發「照顧者耗盡」(Caregiver Burnout)的精神狀態,人們在心力交瘁的狀態下更易陷入抑鬱,不易察覺自己狀態惡化。專家建議照顧者出現「耗盡」狀態時,應留意及時求助、分擔照料壓力,有助保持身心健康。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去年統計,全美有超過3,800萬人每周至少為親友提供18小時無償看護。相較專業護理人員,普通照顧者多是被動接受照顧親友的責任,沒有接受過針對性培訓,很快便感到身心疲累。美國知名醫療機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指出,當照顧者長期承受照料他人的身體壓力,或因過度內疚和擔憂產生精神壓力,便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照顧者耗盡」,直至身心健康達到崩潰的臨界點。
一力承擔責任 身心缺乏休息
分析指出,許多照顧者因親友變故或意外,須肩負起照顧者的工作,他們都希望付出努力,能夠直接促進親友康復。然而在多數情況下,被照顧者往往是長者、殘疾人士、認知障礙患者或長期病患,除日常照顧外還需要專業看護協助康復。照顧者僅憑一己之力,很難長期承擔繁重的任務,自然會不斷積累身心壓力。
照顧者壓力也可能源自對自身的期望。專家表示,當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關係親密,照顧者往往會將貼心照料視作自己的唯一責任。當照顧者下意識將放鬆身心、處理個人事務都當作不負責任時,便容易因缺乏休息而過度消耗體力,或因不必要的自責增加心理負擔。
專家籲洗澡上廁所等尋求協助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建議,為緩解耗盡的精神狀態,照顧者可以依照自身實際情況,為自己設定能力範圍內的照料工作。例如照顧行動不便人士時,照顧者可嘗試將體力需求較高的事情例如上廁所、洗澡和輔助行走等任務,交由他人協助,自己完成煮飯、清潔、與親友交談等事務,盡量保證自身休息時間。
專家認為,緩解「照顧者耗盡」的重點,便是讓照顧者恢復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當我們接受這個角色時,我們自然會希望為心愛的人付出所擁有的一切,但我們留給自己的空間會所剩無幾。我們並不孤單,只有自己身心舒暢、才能更好完成照顧的任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