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課》
作者:Bonnie Garmus
譯者:白水木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化學課》是美國作家Bonnie Garmus的第一本小說,故事發生的背景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同時也是作者Garmus的出生年代;也許正因為如此,整個故事讀來極具真實性。整個故事因角色遭遇而涉及許多議題,包括性別平等、單親育兒、同志權益等,當它們隨着角色一一浮現,就像是在提醒讀者:也許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只是會出現在教科書裏的「議題」,但它們卻是故事主角以及部分人無可迴避的真實遭遇。儘管如此,小說家並沒有創造一個全知角色以便於進行說教,反之,這是主角伊莉莎白投注所有熱情的生命故事,而一如我們所有人的生活,等待在前方的總是未知。
在故事中,不只一個女性角色曾遭遇性犯罪,更駭人的是,她們都因此被迫離開熟悉的環境並喪失取得更高成就的機會。與常見的性犯罪迷思恰好相反,那些加害人並不是埋伏於夜色中的陌生人,而是與受害人相識且擁有更大權力的男性。他們之所以實施犯行並不是因為性慾,而更可能是為了展現權力、證明自己有能力支配女性。因此,假如我們在談論性犯罪防治時,仍着重在女性應該如何「避免犯罪(例如引起潛在加害人的性慾)」則很難避免重蹈覆轍,我們所關心的應該是如何辨識出那些性別不平等的情境並停止將不平等視作理所當然。看着伊莉莎白和故事裏其他女性的遭遇,我們或許不需意外:各行各業已經因為性犯罪而錯失了許多優秀的女性人才。這樣的情況反過來加劇了各領域中性別不平等的情況,因此雖然如今的人們較有意識地在防堵性犯罪,當過去的犯罪尚未受到糾正,如果要反轉這種不正義,我們就需要更加努力營造友善的氛圍、站在受害人這一邊,讓犯罪事實有機會被揭露。
在性別平等概念尚不普及的年代,故事中的伊莉莎白接連因為遭遇性犯罪及生育孩子而被迫改變原本的職業道路,卻因緣際會成為備受歡迎的烹飪節目主持人(儘管伊莉莎白從未發展出對該身份的認同感),由於刻板印象的緣故,這個節目的觀眾多為被期待要負責三餐的家庭主婦,這些家庭主婦在步入婚姻、生下小孩後就再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她們不只被沒收了追求自我實現的機會,她們的知識和才能及對家庭的付出都被嚴重低估,只有過去曾為傑出化學研究員的伊莉莎白肯定和理解她們的才能,因為對伊莉莎白而言,做菜就是進行化學實驗,這些負責三餐的主婦們當然具備理解困難(且往往被認定為只屬於男性)的知識,而總是忙於育兒和處理繁重家務的事實更顯示出家庭主婦卓越的能耐和毅力。於是,面對節目製作人對伊莉莎白在節目中所用詞彙的質疑,伊莉莎白始終不屑一顧,反而持續使用各類化學式稱呼食材,並講解相應的化學概念,她不只教觀眾做菜,更教這些被稱作「普通婆婆媽媽」的主婦們相信「自己完全有理解複雜知識的能力以及開創不同人生的可能性」。在節目取得空前的成功後,其鼓舞效應也反過來在伊莉莎白身上發揮效果,讓伊莉莎白再次拿出勇氣尋找新的可能。
如果要說《化學課》有什麼不真實的地方,也許是它相對明朗正面的結局,但當讀者跟着伊莉莎白一起走到尾聲,我們依然會知道伊莉莎白和其他女性角色所獲得的成就並不是靠純然的運氣,但也許正是這種不容易,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鼓舞人心。縱然我們無法只依靠一本小說就根除當前所有的不平等或歧視,但伊莉莎白的舞台魅力和《化學課》會感染讀者,使我們獲得一些能量、不這麼灰心。 ◆文:陳紫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