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天24小時支援 一站式服務
香港今年初走出新冠陰霾,但之前持續三年的疫情抑壓不少情緒,尤其是重返校園的學童、一身兼幾職的照顧者,疫後焦慮、低落情緒持續,僅今年以來就發生多宗與精神健康有關的不幸事件。香港特區政府即日起推出「情緒通18111」支援熱線,為市民的精神健康護航。該熱線服務由政府全資建立,統籌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年中無休全天候提供服務,不論年紀和背景,都可有一站式服務。有熱線接聽者表示,即時的傾聽能讓情緒受困者當刻的情緒得到紓緩,「短短十幾分鐘的傾聽,能感受他的聲音由哽咽變成平靜。」◆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港人的精神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因應政府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精神健康支援熱線,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即時支援及合適的轉介,醫衞局即日起推出「情緒通18111」熱線,並於昨日舉行啟動禮。
政府全資 統合20多條熱線
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致辭時表示,精神健康不但是醫療問題,更與家庭、社福等息息相關,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該情緒健康支援熱線與以往的熱線不同之處是,這是首個由政府全資的情緒支援熱線,並統合了過去20多條熱線,為不同年齡、背景人士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與該會前任主席黃仁龍對談時,解釋設立熱線的原因。黃仁龍指出,人們受情緒困擾時,最需要的是即時支援,「一個人情緒很差、想要打電話求助的時候,如果還需要花時間在網上搜索合適的支援熱線,會非常不方便,也會錯過最佳解決當刻負面情緒的時機。」林正財則表示,現時不少機構有營運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冀日後相關機構和學校均可加強推廣,令熱線更深入民心。
至於「情緒通18111」熱線能否有效讓學童的情緒得到紓緩,林正財指,年輕人較少選擇打電話的方式尋求幫助,故需要設立電子渠道,日後「18111」或擴展至WhatsApp等平台,但目前要先做好第一步,「未來也會收集熱線數據,研究和分析不同年齡層的困擾,以掌握痛點作出改進。」
接聽員:求助者壓力紓緩
除了學童群體外,林正財表示,長者及精神健康復元人士的照顧者亦是壓力易「爆煲」的群體,且該類群體較「隱形」,「他們不太懂怎麼把問題說出,而且壓力來源很廣,涉及家庭、工作、經濟等,支援服務設計難度很高,如何找到他們以及做到適切支援,挑戰很大,希望新一屆(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可參照過去的研究成果,制定政策支援。」
為精神病患及社區提供精神健康服務的利民會熱線接聽員譚先生認為,即時的傾聽對情緒受困者至關重要。他分享不少來電者,剛撥通電話時聲音哽咽,甚至泣不成聲,但通過短促的交談,負面情緒得以釋放,「從接聽到收線的期間,我感覺到求助者的語調由哽咽變得平靜。」
學童解困機制 接7校長轉介
近期有學童深受情緒困擾,針對相關問題政府早前推出三層機制,盧寵茂指,第一層可在校內提供跨專業支援,第二層可轉介至校外機構,第三層由校長直接聯絡醫管局轉介個案,「現時掌握有7名校長已轉介個案,另有13名校長作出諮詢。」他期望需要第三層介入的個案越少越好,「如果個案太多,則意味相關預防措施出現漏洞。」
精神健康支援熱線18111簡介
熱線號碼 18111(「18」是代表「全港18區」,「111」是指「一有需要、一站支援、一條熱線」)
服務時間 24小時真人接聽,全年服務
職員數量 每日確保至少6位人員當值(若因繁忙而未能接聽會轉入留言服務,並確保30分鐘內回電)
服務語言 廣東話、英語
以學校為本的學童自殺三層應急機制運作
第一層 教師、校本社工負責盡快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以及早遏止危機
第二層 政府協助人手不足的學校配對適當資源,如社署轄下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註冊社工為學校增援
第三層 醫管局優先處理有嚴重精神健康的學童個案
資料來源:醫務衞生局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