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曾經歷「去工業化」時代,為應對相關的後遺症,近十多年來美國持續推動「再工業化」,但成效並不明顯,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的佔比並無明顯提升。

分析指出,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多屆政府均致力吸引製造業回流,例如前總統奧巴馬時期先後推出「購買美國貨」、《製造業促進法》等多項政策。前總統特朗普(圖)2017年明確將發展美國製造業,擴大製造業就業規模等作為施政綱領。總統拜登上任後簽署《通脹削減法案》,還要求建立供應鏈的長期彈性,擴大小型製造商獲得資金的渠道,以加強美國製造業。

特朗普推行大幅減稅

為推進「再工業化」進程,美國在財政、貨幣政策上也給予大力支持,在財政政策方面,2017年美國稅收制度作出30年來最大幅度修改,《減稅與就業法案》把公司所得稅最高稅率從35%降到21% ,透過針對製造業的減稅政策,鼓勵美國跨國企業將資金回流美國。

然而美國製造業佔比卻沒有明顯提升。1997年美國製造業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為16.1%,2008年至2015年徘徊12%至12.3%,2020年更跌至11%以下,直到2021和2022年才重回11%以上。

對於美國「再工業化」的成效,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蒙紹表示,「已離開的行業不會輕易再出現,西方的再工業化戰略不太可能奏效。」分析人士認為,由於美國的工業基礎已被掏空,一家工業公司往往需數年時間才能建立生產線和供應鏈;發展工業需要基礎設施提供保障;工業投資不僅回報周期長,回報率也不高,還要受勞動力招聘和培訓、勞資關係的影響;地方政府財政有限、基礎設施破舊,很難吸引到外來投資,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雖然美國政府急切推動「再工業化」,但美國商界的積極性並不高。由於歐美各主要國家在促進「再工業化」過程中,普遍加強國家對貿易的干預力度,先後推出外商投資審查、出口管控和貿易防禦機制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這些政策傷人傷己,也削弱美國「再工業化」政策效應。

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再工業化」面對許多挑戰,首先是「再工業化」政策可能受制於美政治形勢,例如民主黨若在2024年大選落敗,拜登的產業政策未必能被落實。還有來自其他地區的製造業競爭仍在加劇,中國製造業綜合實力不斷上升,歐盟等發達經濟體也推進「再工業化」,其他新興經濟體亦可能加入競爭。此外,美元強勢或持續削弱美製造業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