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人工智能(AI)在醫學界的應用愈趨廣泛。香港中文大學團隊近期一項臨床研究顯示,醫療人員使用實時AI輔助系統,有助提升大腸內窺鏡檢查的準確度,在腺瘤檢測率上,AI輔助的檢測率比傳統大腸鏡提高四成。除此之外,團隊還創立獨有的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粘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消化道癌症。團隊指出,該技術仍在研發階段,預計明年能進行臨床實驗。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常見的癌症,根據醫管局數字,全港公立醫院在過去一年共進行超過5.5萬宗大腸內窺鏡檢查。中大醫學院最近就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中大團隊於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期間,招募22位接受內窺鏡訓練少於3年及少於500個案經驗的醫療人員參與研究,了解及分析其使用實時AI輔助系統進行大腸鏡檢查的表現。他們為766位病人完成大腸內窺鏡檢查,當中約一半運用實時AI系統,餘下一半則接受傳統大腸鏡檢查。
研究結果顯示,醫療人員利用實時AI輔助大腸內窺鏡,腺瘤檢測率顯著提高四成,當中發現資歷較淺的初學者表現較顯著。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系助理教授柳浩城表示,內窺鏡的操作很講求經驗,「要培訓一位新入行的醫生應用內窺鏡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及資源,透過AI輔助技術,他們可以有具體的實時指引,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減低遺留大腸息肉的機會。」
創獨AI手術平台 治早期消化道癌
除了診斷技術,中大還致力於推動內窺鏡創新治療的發展。團隊運用大量手術影像訓練AI系統,建立獨有的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粘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消化道癌症。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指出,該平台能實時監察手術進度及表現,並在手術中提示正確剝離層面和方向。
AI-Endo目前仍在研發階段,「初學者在豬隻進行粘膜下剝離術,做了5個至10個步驟,出血率和穿孔率均0,預計明年能進行臨床實驗。」
至於使用AI會否讓醫生形成一種依賴,中大醫學院候任院長趙偉仁表示:「AI是輔助角色,它在醫療上的應用概念是提升醫生診斷的準確度,而不會替代醫生的責任心與同理心。」倘若使用AI輔助系統的過程中發生醫療意外,醫生應負全部責任,「因為AI只是一種輔助,最後還是要靠醫生的判斷和操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