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加強聯動輻射東西區域 破壁壘建「核+副中心」動力機制

編者按: 廣東「五大都市圈」規劃20日重磅出爐,常住人口超過1億,居民可支配收入達5.8萬億元人民幣的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和湛茂都市圈的集體亮相,根據規劃,培育發展五大都市圈,廣東省着眼於進一步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格局,增強珠三角、北部灣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內生動力,形成區域發展新優勢。香港文匯報即日起將闢專版,陸續推出五大都市圈規劃的細化分析與重點解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20日,廣東「五大都市圈」規劃重磅出爐,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和湛茂都市圈集體亮相,這不僅是廣東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香港文匯報記者留意到,五大都市圈打破了市與市之間的隔閡,在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不同城市之間重新「分組」。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解讀表示,推進五大都市圈建設,就是要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要素有序流動,進一步提振都市圈經濟,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加快先進製造業發展。

「培育發展五大都市圈,是在不改變各地現有行政隸屬關係的前提下,打破行政邊界的市場壁壘。」艾學峰介紹,五大都市圈的發展規劃文件,都特別注重一體化同城化發展。他解釋,這樣可以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集聚,圍繞國家要求的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分工協作、統一開放市場、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六大領域部署重點任務,突出一體化同城化發展,推動各都市圈協調協同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梳理文件發現,「城鎮化」是五大都市圈發展的關鍵詞。這些規劃文件都提到一個共同目標,即2030年該都市圈的人口城鎮化率。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腹地與大灣區內地9市有所重合,屬於廣東最發達的珠三角區域,其城鎮化率目標基本在80%以上。而屬於粵東的汕潮揭都市圈、屬於粵西的湛茂都市圈,城鎮化率目標則為67%和57%,與上述三大都市圈仍有一段差距。

差異化定目標破區域不平衡

艾學峰表示,廣東各都市圈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也不平衡。因此,應立足各都市圈的發展實際,差異化確定目標、定位。他具體指出,廣州、深圳都市圈以廣州、深圳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周邊城市加快發展,培育成為代表廣東省乃至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現代化超大城市型都市圈。而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由經濟體量相當、經濟聯繫較緊密、一體化同城化趨勢明顯的若干城市構成,以珠海、汕頭、湛江為中心分別帶動珠江口西岸和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加快發展,培育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產業分工疏解過度聚集挑戰

「五大都市圈發展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是統一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編按:「一核」即珠三角地區,「一帶」即沿海經濟帶,「一區」即北部生態發展區)區域發展格局下的聯動發展。」艾學峰透露,在編制規劃時注重加強廣深雙城聯動,推動廣州、深圳都市圈的全方位合作;推動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主動承接廣州、深圳都市圈的輻射帶動,加快構建「核+副中心」動力機制。

為此,五大都市圈除了關注城鎮化率外,還提出了「1小時或1.5小時生活圈」的構想。根據五大都市圈規劃,廣州都市圈到2030年實現中心城區1小時乃至更短時間通達;深圳都市圈到2030年總體形成1小時通勤圈;汕潮揭都市圈到2030年實現三市主城區30分鐘通達,全域1.5小時通達。目前,湛茂都市圈已實現1小時通勤,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已實現珠中江三市中心城區1小時通達。

艾學峰說,廣東面臨着廣深等超大特大城市過度聚集、發展空間不足等挑戰,也存在中小城市動能不足和服務缺位等問題。而便利的交通和一小時生活圈等目標,可促進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邊中小城市,形成產業分工協作格局,實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逾億常住人口激發巨大市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留意到,廣東發展五大都市圈,還有助於構建強大國內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省五大都市圈常住人口超過1億,佔全省比重逾八成;居民可支配收入達5.8萬億元,佔全省比重超過九成。都市圈是城鎮化空間中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消費群體總量大、收入水平高、消費能力強。艾學峰表示:「培育五大都市圈,可以縮小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差距,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承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從而激發巨大的市場需求。」

❶廣州都市圈

面積:2萬平方公里

人口:3,257萬人

GDP:4.46萬億元

範圍:廣州市、佛山市全域,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清遠市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有關任務舉措涉及清遠英德市和雲浮、韶關部分地區

規劃定位:構建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佛全域同城化為引領,深入推進廣清一體化,帶動肇慶、清遠中心城區成為發展極,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全國高質量同城化示範區、全國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典範區。到2030年,廣州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8%。

❷深圳都市圈

面積:1.63萬平方公里

人口:3,415萬人

GDP:4.9萬億元

範圍: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別合作區。有關任務舉措涵蓋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區域

規劃定位:以深圳為主中心,東莞、惠州為副中心,高水平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高質量發展先鋒典範和開放包容的世界窗口。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93%。

❸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面積:2.1萬平方公里

人口:1,435萬人

GDP:1.3萬億元

範圍: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所轄行政區域

規劃定位:以珠海為核心,中山、江門、陽江作為發展極,提升珠中江同城化發展水平,提升珠中江陽協同發展水平,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遊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到2030年,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0%左右。

❹汕潮揭都市圈

面積:1.06萬平方公里

人口:1,375萬人

GDP:6,591億元

範圍: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全域,梅州都市區為聯動發展區

規劃定位:以汕頭核心區為主中心,潮州、揭陽為兩大重要增長極,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增長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重要節點、均質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試驗區。到2030年,汕潮揭都市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左右。

❺湛茂都市圈

面積:2.47萬平方公里

人口:1,327萬人

GDP:7,617億元

範圍:湛江、茂名兩市全域

規劃定位:以湛江市城區為主中心,茂名市城區為副中心,空港經濟區為極點,推動湛江協同茂名一體化發展,培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聯動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門戶樞紐。到2030年,湛茂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約57%。

註:人口為2022年常住人口數據,GDP為2022年都市圈數據

數據來源:五大都市圈相關發展規劃